2025年4月26日,微博账号@李心月2002发布的一封致歉声明突然冲上热搜第一。文中,网红李心月首次承认:"过去五年,为获取流量,我多次刻意制造与杨颖(Angelababy)女士的关联,甚至散布不实信息,对此深表歉意。"


  这封587字的道歉信看似诚恳,但网友很快发现"猫腻"——声明发布时间选在周五上午10点,恰逢流量高峰;信中多次使用"可能造成困扰""无意冒犯"等模糊措辞;更讽刺的是,李心月当晚便开启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1200万,被嘲"道歉是假,收割流量是真"。


  Angelababy工作室仅冷淡回应"专注当下"四字,而网友的愤怒却持续发酵。话题#李心月向Angelababy道歉#阅读量突破8亿,评论区高赞留言:"如果道歉有用,还要法律干嘛?"


  【起底李心月的"碰瓷"发家史:从素人到百万网红】


  李心月是谁?五年前,她还是个粉丝不足5万的小模特,如今却坐拥300万抖音粉丝,年收入预估超千万。她的走红之路,堪称一部"寄生顶流"的教科书:


  1、 2020年:碰瓷第一步——"小Angelababy"通稿


  李心月团队花费28万购买热搜,发布一组刻意模仿Baby早期写真的照片,话题#小Angelababy#诡异登上热搜第17位。尽管Baby粉丝怒斥"碰瓷",但李心月抖音粉丝一周内暴涨至50万。


  2. 2021年:伪造"亲戚关系",炒作假闺蜜情


  某八卦论坛突然出现帖子称"李心月是Baby表妹",配图是两人侧脸对比分析。尽管Baby工作室火速辟谣,李心月却借机接到首个美妆代言,价翻了三倍。


  3. 2023年:自导自演"合作乌龙"


  李心月在直播中"手滑"露出与Baby前经纪人的微信对话截图(后证实为PS),暗示将合作综艺。当晚她的淘宝店销量暴增300%,而Baby团队则被迫发声明澄清"毫无关联"。


  4. 2024年:最恶劣操作——匿名爆料后"假澄清"


  李心月团队在某平台匿名发布"Baby整容医院清单",随后她本人出面"辟谣",既蹭了热度又立了"仗义人设",该事件直接将她推入"百万网红"行列。


  “这不是无心之过,而是一套完整的黑红产业链。"** 一位娱乐营销从业者透露,李心月背后有专业团队操作,每次碰瓷方案明码标价:"制造关联热搜20万,争议性对比35万,道歉反转营销50万。"


  【Baby的沉默与行业的悲哀:为何顶流总成"血包"?】


  面对长达五年的碰瓷,Angelababy为何始终冷处理?业内人士指出三大原因:


  1. 维权成本过高


  "走法律程序至少半年,赔偿金可能还不够付律师费。"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此类案件即便胜诉,按《反不正当竞争法》最高仅赔50万,而李心月靠碰瓷早已赚了2000万+。


  2. 越告越给热度


  2022年,某网红伪造与Baby的"闺蜜合照"卖面膜,Baby团队发律师函后,对方直播间人数反而翻倍,销售额破纪录。


  3. 行业潜规则纵容


  目前MCN机构普遍将"碰瓷顶流"列为新人推广套餐,甚至提供"骂战KPI考核"——负面评论越多,直播间转化率越高。


  -【深度思考:当"黑红"成为财富密码,谁在助长歪风?】


  李心月事件绝非个例。近年来,从伪造明星合影到编造恋爱绯闻,"寄生式营销"已成网红经济的毒瘤:


  - 平台算法推波助澜: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流量机制偏爱争议性内容,导致"越骂越火"。


  - 品牌方短视逐利:明知网红靠碰瓷起家,仍愿意砸钱合作,只因"黑红也是红"。


  - 法律监管滞后:现行法规对"软性"界定模糊,碰瓷者往往钻空子逃脱惩罚。


  【结语:娱乐圈需要一场"去寄生虫"运动】


  李心月的道歉,不过是流量游戏的一环。真正该反思的是:当年轻人看到靠碰瓷就能年入千万,当明星的合法权益沦为炒作工具,我们的娱乐生态还剩多少底线?


  或许,唯有平台加强审核、品牌拒绝合作、观众理性抵制,才能终结这场"谁更无耻谁更红"的荒诞剧。


本文标题:网红李心月公开向Angelababy道歉!5年"吸血式"炒作终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