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是网红,她考上了复旦


  许锴蓥,你或许不熟悉这个名字,但她的另一个身份你可能听过——“迅猛龙特雷莎”,一个在短视频平台拥有600万粉丝的网红。


  她考上了复旦MBA研究生。


  复旦,网红,这两个词本像两条平行线,但这次却意外地撞出火花。


  她曾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的初试成绩:总分223分,其中管理类综合能力140分,英语二83分。而复旦发布的拟录取名单中也明确写着:许 * 蓥,笔试223分,面试85分,总成绩79.67分。


  她还在直播中透露:为了专心备考,她停播了整整3个月,关闭了所有商务合作,全身心投入学习。


  然后呢?


  全网炸了。


  有人冷嘲热讽:“非全啊?网红啊?MBA啊?这含金量能有多高?”


  争议汹涌。但在这片键盘敲击声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评价一个人,不该只看她的身份,更应该看她的实力。


  2. 你凭什么说她“不配”?


  有些人一看到“网红”两个字,脑中就自动跳出一句话:


  “她一定是走了捷径。”


  但我们来看看事实:


  许锴蓥为了备考,主动停播三个月,切断所有收入,英语二考了83分——这是实打实的高分。


  虽然是非全日制MBA,但同样需要通过全国联考。录取竞争激烈,这可不是“谁有热度谁上”的综艺节目。


  所以问题来了:


  如果她不是网红,你还会质疑她的成绩吗?


  3. 你不是在怀疑她,而是在否定“努力能改变命运”这件事本身


  一些人看见她的身份,第一反应不是“她考上了”,而是“她是不是走了捷径”。


  这背后,是一种“我们寒窗苦读十年,她靠粉丝逆袭”的心理不平衡。


  但现实往往既残酷又公平:


  考场上的分数,是刷真题刷出来的,是一张张笔记积累的,是自习室熬出来的。直播时的美颜滤镜,在考试中没有半点加分。


  所以当你因为她是“迅猛龙”就全盘否定她的努力,你其实是在告诉所有还在努力的人:


  “你永远赢不过一个有身份的人。”


  这,比“不公平”更让人心寒。


  4. “非全MBA没含金量”?这话得分情况、分人说


  很多人对MBA的偏见,从来不是基于数据,而是基于标签。


  一听“非全”,一听“网红”,就自动脑补“这背后是不是有猫腻?”


  但教育本就不应该是“标签鄙视链”。


  迅猛龙的直播经验、用户运营能力、对商业趋势的敏感度,这些在传统教育体系里不容易体现的能力,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她的努力,也是一种突破传统路径的探索。


  教育的价值,本就应该是多元的。


  5. 别再只相信一种成功的样子


  迅猛龙备考时曾在直播间开设“自习室”,用粉丝监督自己,和惰性对抗。


  她不是个例。


  送外卖的小哥毛召木,一边跑单一边复习,最后被川外录取;


  B站UP主,把“深夜书桌”变成Vlog内容,一路考研上岸;


  他们的共通点不是身份,而是:


  在别人下班刷剧的夜晚,他们选择了为未来拼命。


  努力,从来都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选择。


  6. 流量≠浮躁,学历≠清高。我们该打碎的是这套“对立框架”


  这个时代太喜欢给人贴标签:


  你是“网红”?那你一定靠捷径;


  你是“非全”?那你一定是花钱镀金;


  你成功了?那一定是走了“别的门路”。


  但我们该看的,从来都不是标签,而是标签背后的那段路:


  是早上七八点去的自习室,


  是一遍遍刷过的真题,


  是闭关苦读换来的资格,


  是扛住偏见仍坚持走下去的那股狠劲。


  7. “她配得上复旦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我们配不配拥有一个更公平的眼光?


  当你愿意尊重一个人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她的身份;


  当你开始相信,不同的职业也能通往相同的高峰;


  当你不再用学历、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是否值得被尊重——


  那一刻,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进步。


本文标题:网红迅猛龙,停播三个月考上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