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中国突然取消1.2万吨,美国猪肉订单,消息像扔进湖里的石头,迅速激起全球市场的波澜。


  这不是一次生意不做,那么简单,而是一次隐藏着,深层产业链断裂信号的警告。


  中美到底在贸易中互相卖什么?这次事件,把两国几十年来积累的问题,一下子撕开了。


结构失衡

  从表面看,中美贸易就像一场简单的交换:一边卖机械电子,一边卖大豆和能源。


  但细看,才发现问题早就埋下了。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中,高达52%是机械电子产品,总金额达到2500亿美元。


  智能手机、电脑、工业设备,几乎撑起了这条贸易线。


  最讽刺的是,每卖出一部苹果手机,美国GDP账面上记一笔进口,而中国账上记一笔出口顺差。


  设计在美国,利润大头在美国,因为组装和出厂都在中国,统计上,中国成了赢家。


  2024年,仅智能手机一项,中国就向美国出口了9300多万部。


  平均下来,每三个美国人就分到一部。


  “袜子换芯片”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中美贸易,变成了“机械换大豆”。


  回头看美国的出口,局势显得有点尴尬。


  美国对华出口中,农产品占了24%(370亿美元),能源产品超过30%。


  大豆、猪肉、液化天然气、页岩油,成了出口主力。


  高端货,比如芯片、飞机,占比不到10%。而且,被中国自己造的产品越挤越小。


  以芯片为例,2024年,中低端芯片国产替代率已经突破50%,再加上日韩、台系转向分流,美国芯片出口份额直线下滑。


  飞机呢?波音的出口额,从疫情前的120亿美元,跌到2024年的50亿,而且C919国产大飞机已经开始交付,民航市场开始“去波音化”。


  美国出口给中国的,越来越像一车车生豆子、生猪、生油。


  这种出口结构,看着稳定,实则脆弱,一旦中国转向其他供应国,美国的这块生意随时崩塌。


订单风暴

  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正式通知,美国1.2万吨猪肉订单取消。


  没有补偿。没有转单,一刀切。


  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瘦肉猪期货价格下跌0.2%,别看跌幅小,实际引发了连锁反应。


  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这些养猪大州,屠宰场开工率直接下滑15%。


  本来就因为饲料贵、消费低迷,利润薄得像纸,一下子又砸下来,20万农业工人,突然发现自己可能过不了夏天。


  美国农场主协会立刻开会,声明用词直接:


  “中国市场失守,美国农业进入红色警戒。”


  不仅是猪肉,大豆也一起受挫,2025年4月,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从7.28万吨暴跌到1800吨。


  美国60%的大豆出口本来靠中国,结果这一下子,仓库爆满,价格创下10年新低。


  中西部州农场主,在社交平台上怒骂,“中国人不买豆子,我们只能喂自己吃土。”


  反观中国这边,没有慌,冷库里,中央储备冻猪肉静悄悄地开始出库,市场供应不见波动。


  2025年一季度,中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17亿头,自给率超过90%。


  猪肉价格波动控制在5%以内,几乎感受不到外部冲击。


  同时,中国采购转向更便宜的市场。


  巴西猪肉出口对华同比激增120%,西班牙伊比利亚黑猪依靠低关税迅速抢占高端市场。


  与其多付两倍的关税买美国猪,不如直接换供应商。


  一场贸易战,打到最后,是对供应链韧性的检验,而不是看谁吵得凶。


  中国的动作又快又准,背后有备而来。


  自2023年起,中国就在调整猪肉进口结构:巴西主供量大价低;西班牙:供给高端细分;俄罗斯:补充小批量低价。


  三国配合下,稳定了供应,再加上国内自给率爬升,已经做到进口猪肉占比不到8%。


  美国猪肉失去了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生气,而是因为中国已经“不需要”。


产业裂缝

  中国取消订单的背后,不只是价格战,还有一场更深层的产业转向。


  2025年,中国在制造业多个关键领域,已经突破了瓶颈。


  比如半导体设备,以前光刻机卡脖子,现在中国自主研发的28nm光刻机,出货量增长超20%。


  国产锂电池呢?2024年对美出口增长18%,欧洲市场更是暴涨35%。


  新能源车出海,比亚迪、蔚来、小鹏在美国销量合计突破10万辆,虽然面临关税壁垒,但通过墨西哥设厂,规避了不少限制。


  更惊人的,是民航领域,过去,波音几乎控制了中国的大型客机市场。


  但到2024年底,国产C919大飞机交付量,达到102架,国产化率突破60%。


  民航局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期间,三成国内航班已使用国产客机。


  波音还在焦头烂额处理停飞,和延期交付,中国这边已经,把订单转给了自家人。


  每一次取消进口,不是情绪波动,而是国产能力成熟的信号。


  美国则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对华出口品类前十名里,有六个是农产品、矿产、塑料这种初级原料。


  真正能体现高技术门槛的,除了波音飞机,几乎找不到。


  而波音飞机,年出口额不过50亿美元,还不到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半。


  最扎心的是就业,过去20年,美国制造业流失了超过500万个岗位,金融、保险、房地产这三项,占美国GDP的比重攀升到80%。


  “制造业回流”喊了好几年,实际效果微乎其微,苹果、特斯拉把新工厂设在墨西哥、越南,就是用脚投票。


  当一国的出口依赖种地、挖矿、卖塑料,竞争力已经悄然滑坡。


  中国这边,在墨西哥、越南等国通过设厂、转口,曲线出口美国,2024年曲线出口总额,达820亿美元,比前年上涨23%。


  这样,即使正面关税封锁,中国货物依旧源源不断进了美国市场。


格局逆转

  美国没有闲着,从2022年起,美国主推“印太经济框架”(IPEF),目的很明确:重塑数字贸易、供应链安全、环境标准等规则,拉拢东南亚、日韩、澳大利亚,围堵中国。


  2025年3月,美国还在东京召开了最新一轮谈判,重点是数字经济、供应链安全,试图限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扩张。


  但效果呢?东盟国家很现实,嘴上答应,美国一走,转身跟中国签协议。


  RCEP生效第三年,中国在东南亚布局的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开花。


  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1%,特别是光伏组件,出口量增长45%。


  越南、马来西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第二总部,与其跟美国玩制裁,不如跟中国做生意。


  更敏感的是结算货币。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到12%。


  尤其是巴西、阿根廷等国,对华出口基本用本币结算。


  巴西大豆协会的数据明确写着:


  “2025年一季度,对华大豆出口,68%以人民币计价。”


  这什么概念?美元在全球农产品交易中的垄断地位,第一次出现明显松动。


  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本币结算比例,从疫情前的不足10%,一路飙到68%。


  美元霸权不是一夜崩塌的,而是被一点点侵蚀。


  取消1.2万吨猪肉订单,表面是一次小型冲突,但背后,是两条全球化路径的分叉:


  一边是加速产业升级,布局全球供应链,推动本币结算,打破美元依赖。


  一边是陷入初级出口、产业空心化、盟友松动,拼命固守旧有规则。


  中美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进出口纠纷,而是全球化重构背景下,两种模式的生死竞争。


  未来三年,新能源、半导体、数字经济这些新战场,才是真正的大考。


  谁能抓住产业链核心,谁就能掌握下一轮全球话语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标题:中美贸易到底都互相卖啥?中国取消1.2万吨猪肉订单,事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