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高举智驾大旗,它重新讲起安全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汽车4月19日报道
没有车漆,没有饰板,整个底盘、骨架与结构件全部裸露;在4月15日的沃尔沃全新XC90上市发布会上,展示了这样一台能直视内核的XC90。
这场发布会也跟这辆「解剖版」XC90一样,没讲座舱音响、没讲氛围生态,也没有360度的炫技,全场就围绕了一个词——安全。
没错,沃尔沃又开始讲安全了。以往提到安全,大家可能会觉得沃尔沃太过保守;不过最近的一系列热点事件可能会让大家逐渐从质疑沃尔沃,变成理解沃尔沃、成为沃尔沃。
毕竟,当大家都在焦虑的抢跑赛道时,选择不抢跑的那个好像走得也很稳、很远。
最近,智能驾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争议话题:这一边,智能驾驶上车的进展不够快,会被吐槽技术保守不够先进;另一边,激进的智能驾驶态度又成了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于这个矛盾点,沃尔沃有一套自己的平衡法则:自动驾驶不是技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谁来负责”的问题。
这个平衡法则的背后,沃尔沃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动作并不慢,从2014年起沃尔沃就开始在量产车上搭载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早在2018年就投资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但是,在智能驾驶上车方面,沃尔沃始终保持低调。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把这种行为总结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得非常快,但我们不抢第一。之所以不急于对外宣传高阶智驾,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不能在社会尚未建立清晰的认知前去误导市场。”
在沃尔沃看来,当前行业“智驾话术”最大的问题,是故意模糊责任边界。一边讲“辅助驾驶”,一边却用“解放双手”作为宣传语,这种含糊的语境,‘便利性功能’与‘安全功能’混淆宣传,恰恰是潜在安全隐患的温床。毕竟对于一向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来说,“一旦我们宣布某项智驾功能上线,社会将天然地信任沃尔沃已经完成全面验证——我们担不起这样的背书。”
智驾不该是炫技的舞台,要让消费者真正信任,应该把智驾变成一次全行业共同参与的长期合作项目,为智驾的安全负责。
沃尔沃的这种谨慎,在今天这个连硬件参数都卷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市场语境里,看上去很“慢”,也很“不性感”。
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更珍贵——这是一家企业在高速商业浪潮中,主动踩了一脚刹车。
相比许多同行“技术即正义”的逻辑,沃尔沃把自动驾驶放进了一个更严肃的公共讨论里:到底是谁在替谁做决定?
在这场关于速度与安全的拉锯战中,沃尔沃选择站在“责任的一侧”。
“我们所有的安全逻辑,是以真实事故为依据,而不是实验室的数据。”袁小林表示。
发布会当晚,现场几乎90%的时间都围绕“安全”展开。在这个技术可以“PPT起飞”的年代,沃尔沃把行业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为谁造车”这个原点问题。
“实现某些性能并不难,难的是系统化解决方案,要适配大部分真实世界的驾驶场景。”正如袁小林所说,自动驾驶的难点不在技术突破,而在“何时上车、以何种方式上车”上做判断。
这次新XC90的发布,恰逢沃尔沃进入中国第15年,也是吉利并购的15年。袁小林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是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品牌不仅在中国制造,也正在中国创新。
相比其他品牌的“本地适配”,沃尔沃的动作更像“本地共创”——不只是中国生产中国卖,而是中国研发中国定义。比如高阶智驾的冗余设计、针对高频场景的AEB调教,都是“基于中国、但不止中国”的落地工程。袁小林说得坦白:“中国是智能化的高地,这些优势我们一定会充分利用。”
如今,AI和自动驾驶已经变成“水电煤”级别的标配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车企都陷入身份焦虑:我还是造车的吗?我是不是该变成AI公司?
但沃尔沃给出的答案非常坚定——主机厂的角色从未过时,反而更加关键。
袁小林指出:“主机厂的核心不是堆配置,而是对整车安全、性能、体验的系统性把控。技术合作伙伴可以提供能力,但不能代替主机厂做整合判断。”
这种话听上去不酷,但非常重要。在车云一体的智能化大潮里,如果主机厂不去厘清责任边界、不去承担系统集成的核心角色,那只会让产品变成拼图,让消费者最终为技术碎片化买单。
2025年,沃尔沃被称为“产品大年”,7款新车将陆续上市。其中,EX30、EX90等纯电车型将在下半年集中登场,与此同时,超级混动技术也将批量落地。“七剑下天山”的产品节奏正是沃尔沃对电动时代的加速回应。
“混动是我们主打的品类,我们的目标是532的结构:50%混动、30%电动、20%油车。”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于柯鑫在专访中说道,。之所以把半壁江山押在混动上,于柯鑫的解释是:在智能化与环保趋势之间,混动提供了安全、经济与续航的兼顾选择。尤其在中国市场,大部分用户仍希望获得稳定、成熟、无焦虑的体验,混动反而成为“刚需”。
智能+混动,本质上是来自用户的选择。因此沃尔沃将在5月发布一款基于SMA平台的新型混动SUV,年底,将发布“智能电动旗舰”EX9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新XC90上市前夕,沃尔沃突然宣布Jim Hakan Samuelsson重新出山执掌沃尔沃全球。这位曾带领沃尔沃完成电动化战略转型的老将此刻回归,其实意义远超人事调整。
他在内部强调了三个关键词:“意志力(will power)、好奇心(curiosity)和尊重(respect)。”这听起来像是老派,但在当下车圈内卷如疾风骤雨的节点,这种不迎合、不妥协的思路,正是沃尔沃区别于新势力与BBA旧逻辑的关键。
“当行业都在追流量,我们不愿做制造焦虑的那一派。”袁小林的话颇有深意。
Hakan回归,是一种明确信号:这家公司不会为季度报表改变路线。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国内供应商在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势力品牌间的转换,很多豪华品牌渠道忙着裁员、关店、退网,于此同时,沃尔沃却在逆势加码。2025年第一季度,沃尔沃品牌网络版图进一步扩大,10个经销商集团的13家新网点相继开业,预计年内将新增35家网点。
之所以这么做,于柯鑫的解释是:“服务不仅是交车后的售后,而是从看车、选车到复购的全生命周期运营”,这是一种押注自己的“品牌长期价值”的选择。
沃尔沃的长期主义可以理解,那为什么有经销商愿意加码呢?沃尔沃内部人士告诉我们,“我们是少数可以让渠道赚钱的品牌之一。”
据悉,从2024年起,沃尔沃已在全国上线“透明车间”、“工单留痕”、“零件可溯源”系统,大幅降低库存与资金占用。更关键的是,在后市场利润越来越成为生死线的当下,这套系统给经销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如果客户在APP里能看到哪颗螺丝换了、是谁造的、谁负责的,这就是安全感。”
他进一步指出:“当别的品牌忙着价格战,我们忙着让经销商少压库存、多收现金、少扯皮。”
透明售后不仅提升用户体验,更是强化渠道信任的机制补丁。在售后生态里,沃尔沃也是业内少数能承诺“退网经销商仍保障原客户权益”的厂商,这份体系力,在当前堪称“逆流而上”。
“之前我们在打基础,做体系、建品牌;现在有了产品,可以在这个体系上放大。”袁小林的这句话,准确传达出沃尔沃的增长逻辑——不是靠一个爆款打穿市场,而是靠品牌、产品与服务三位一体,构建“抗周期”的基本盘。
2025年的车市,价格倒挂、油电同价、终端卷死,传统豪华品牌几乎没有一寸安全区。沃尔沃这次发布会也明确传达了一个现实判断:市场不会自己好转,品牌必须主动打出差异化。
在袁小林看来,沃尔沃对于“现代豪华”的最终回答,是安全、健康、可持续。
2025年,沃尔沃品牌即将迎来百年。98年来,它从未停止讲“安全”的故事。但如今,这个故事需要被重新讲一遍——讲给Z世代听,也讲给对智能时代感到焦虑的中产听。
“教师、医师、律师,这三类人群占比较高。”这是沃尔沃内部对其核心客群的画像。而这群人,往往更看重的是稳定、健康、可靠的出行工具,而非性能的炫技。
比如,在禁限用物质标准上,沃尔沃的标准超国标1000倍,从6种提升至6000种;在内饰环保测试中,甚至连儿童玩具的安全等级都被设为底线,这些用时间换来的积累。
全新的XC90就是这些积累的体现。“我们的初衷就是——不能让一台车,因技术升级而增加风险。”袁小林这样形容全新XC90。作为顶着「超过60万辆车0死亡」纪录的经典车型,全新XC90没有靠配置堆料博眼球,更没有发布会上的“智驾大爆点”,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当所有人都在追逐下一次爆点,沃尔沃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一次选择,会不会被十年后的你认可?
在这个一切都讲“速度”“转化率”“GMV”的车市里,一向求稳的沃尔沃似乎显得格外笨重;但是当整个行业都把加速踏板踩到油门里时,这种笨重也是一种厚重的体现。
也许就像胡歌在发布会上说:“爸爸对你的爱,是一种叫沃尔沃式的爱。永远默默守在身后,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在全新XC90身上,能看到这种“默默手在身后的爱”,用安全、放心、可靠来重新讲清楚沃尔沃的初心。
当行业仍在为“下一次爆点”内卷时,沃尔沃选择稳稳地讲:“我们为什么存在。”
这本身,已经足够与众不同。

本文标题:当所有人高举智驾大旗,它重新讲起安全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