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瞒着大儿子将118万分给三子女:法律赢了,亲情碎了?
“母亲临终前的一笔钱,让四个孩子的亲情彻底撕破了脸。”
2025年4月,青海西宁一位母亲去世后,大儿子冯某发现母亲118万元存款被三个弟妹私下分走。弟妹称母亲生前已将存单和密码交予他们,属于“赠予”,而冯某从未被告知此事,愤而起诉至法院。最终法院认定赠予行为成立,驳回冯某诉求。
母亲用“瞒”的方式分配财产,表面上是一笔钱的纠纷,实则是亲手给子女埋下了一颗“猜忌”的雷。这场官司没有赢家——法律认可了母亲的“自由支配权”,但亲情却碎了一地。
1. 法律层面:密码在手=赠予成立?
- 法院判决依据:母亲生前将存单和密码交给三子女,符合“赠予”的惯常操作,且无证据显示存在胁迫或欺诈。
- 网友炸锅:“知道密码就是赠予?那帮忙保管存折的子女岂不是能随便吞钱?”
- 法律漏洞质疑:有律师指出,此类案件若缺乏书面遗嘱,仅凭密码交付难以完全证明赠予意图,易引发家庭信任危机。
2. 伦理层面:偏心还是无奈?
- 母亲动机成谜:是偏心三子女,还是与大儿子存在矛盾?网友猜测两极分化:“肯定是大儿子不孝”“老人怕子女争产才偷偷给钱”。
- 赡养义务的隐形砝码:三子女是否因长期照顾母亲而获得“回报”?但法院判决未提及赡养贡献,仅以“赠予成立”定案。
3. 家庭撕裂的连锁反应
- 兄弟反目:冯某与弟妹协调无果后对簿公堂,亲情彻底破裂。
- 社会共鸣:类似案件频发(如九旬老太赠房反悔),暴露老年人财产处置的随意性与子女权益保护的矛盾。
“当法律冷冰冰地支持‘自由处置权’,谁来为破碎的亲情买单?”
有人力挺法院判决:“父母的钱爱给谁给谁!”也有人怒斥:“这就是变相鼓励子女争宠,谁哄老人开心谁拿钱!”更有人冷笑:“以后养老?呵呵,谁拿钱多谁伺候!”
终极灵魂拷问(评论区见真章):
“如果你是父母,会瞒着一个孩子分财产吗?
——别忘了,今天你可能是‘分钱的人’,明天也可能成为‘被瞒的人’。”
【争议焦点与法律启示】
1. 赠予认定的模糊性:仅有密码和存单交付是否足够?建议老年人通过公证遗嘱明确意愿,避免“死后留坑”。
2. 赡养与继承的失衡:法律强调财产自由,却未强制关联赡养义务。网友呼吁:“拿钱多的子女应承担更多养老责任!”
3. 亲情博弈的代价:此案暴露家庭成员间信任缺失,类似纠纷或成社会常态。
【网友观点精选】
- 支持派:“老人辛苦一辈子,钱怎么花轮不到子女指手画脚!”
- 反对派:“偷偷分钱就是制造矛盾,死了都不让子女安生!”
- 现实派:“赶紧学法律吧,亲情在钱面前一文不值!”
本文标题:母亲瞒着大儿子将118万分给三子女:法律赢了,亲情碎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