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紧闭校门到底在顾虑什么?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时节,本该充满活力与开放气息的大学校园却仍有不少大门紧闭,让外界不禁疑惑:大学为何迟迟不愿意打开校门?


  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安全问题首当其冲,校园人员密集,学生安全不容有失。一旦开放校门,人员流动性大增,治安管理难度随之加大,盗窃、骚扰等潜在风险也会提升。部分高校尝试开放后盗窃案有所上升的实例也让其他学校更为谨慎。


  而且校园资源有限,像图书馆、座位、体育场馆设施等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时本就紧张,若对外开放,资源分配矛盾会更加突出,师生体验感或许也会下降。


  疫情的后续影响也不容忽视,疫情期间长期的封闭管理使学校尝到了"甜头",用物理手段将社会人士隔离在外,减少了学生外出频率,减轻了日常管理上的麻烦。这种管理惯性延续至今,加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强制要求开放,一些学校便选择维持现状。


  然而大学作为知识汇聚、思想碰撞、文化传承的高地,享有财政拨款理当,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如今时代互联互通,学校与社会不应隔绝。若想平衡开放与管理,不妨借鉴一些高校的"有限开放"模式,通过预约限流、划定区域、技术监管等方式,让大学在保障自身运转的同时也能向社会敞开知识与文化的大门。


本文标题:大学紧闭校门,到底在顾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