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因新办公楼空气质量问题陷入舆论漩涡。数十名员工在午休时段集体撤离工位,选择在楼下大堂铺开防潮垫休息的举动,将这场关于办公环境安全的争议推至公众视野。根据员工反映,搬迁后普遍出现咽喉肿痛、头晕目眩、皮肤过敏等症状,这些体征与甲醛中毒初期反应高度吻合,引发对装修污染问题的强烈质疑。


  引发争议的办公场所位于南京江宁区,装修工程备案资料显示,施工许可证核发于2025年1月2日,合同约定工期86天。这意味着从施工到首批员工入驻,间隔不足三个月。尽管企业方出具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但员工代表指出: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释放周期长达3-15年,短期密闭检测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更有多名员工拍摄到施工期间赶工场景,质疑是否存在压缩通风散味时间的违规操作。


  事件暴露出职场健康管理的深层矛盾。有工程师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收藏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强调"装修后必须通风至少7天"的硬性规定在冬季低温环境下难以有效执行。行政部门员工李女士坦言:"公司安排分批搬迁的举措本是为了分散风险,但现在每个批次都出现相似症状,这种渐进式暴露更令人不安。"部分员工自费购置的便携式检测仪显示数据波动,虽不具备法律效力,却加剧了群体性焦虑。


  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郭岩律师指出,根据《劳动法》第54条,企业有义务保障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健康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往往面临举证难题——员工自行检测的结果不被认可,而企业提供的合格报告可能存在采样时段、检测点位选择的技术争议。目前江宁区劳动监察部门已启动调查程序,或将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楼宇系统性采样,重点关注隐蔽工程使用的胶粘剂、复合板材等污染源。


  这场甲醛风波折射出企业快速发展与员工权益保障之间的失衡。软通动力作为年营收超200亿的IT服务龙头企业,其办公环境争议具有行业警示价值。环境工程专家王教授分析,现代写字楼普遍存在的中央空调系统可能形成污染物循环,建议企业建立装修后环境监测长效机制,而非依赖一次性检测。事件发酵后,多个互联网论坛出现相似案例讨论,凸显职场环境安全正在成为新一代劳动者权益诉求的核心议题。


本文标题:新办公楼搬迁引发健康争议:员工集体抗议甲醛隐患,劳动部门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