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识分子李一

编辑:知识分子李一

  未成年人保护法,初衷无疑是为了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但辽宁手机店主杨先生的遭遇,却因为未成年,让他郁闷不已。


  89部手机被洗劫一空,近20万元损失,而四个未成年罪犯却因年龄原因被释放。


  杨先生就像吃了一记闷亏,说理都没出说。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佑下,谁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呢?


1

  现实中,部分未成年人却将这部法律视为犯罪的“保护伞”,钻法律的空子,利用年龄的特殊性逃避应得的惩罚。


  这些未成年人的行为让社会感到愤怒,更让那些无辜的受害者陷入无奈。


  辽宁手机店主杨先生的遭遇,就很让人同情。


  今年4月7日凌晨,杨先生的手机店被四个未成年少年撬门入室,偷走了89部手机,造成了近20万的损失。


  信息来源:大风新闻——4名少年深夜盗窃手机89部一人还发视频“炫耀”店主求助:“贼抓了又放了,我的手机向谁要?”


  监控视频清晰记录了他们熟练的作案手法:撬门、砸柜、搜刮物品,甚至连面部都未加遮挡,表现得十分肆无忌惮。


  更让人气愤的是,其中一名少年竟然将盗窃得手后的炫耀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完全没有悔意,仿佛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


  当杨先生来到店里时,看到现场后顿时呆住了,他立刻报警。


  警方很快抓到了四个嫌疑人,并追回了部分手机。


  但遗憾的是,40部手机至今下落不明,四个少年对于手机的去向也没有交代清楚。


  杨先生并不是富裕人家,靠卖手机维持生计,这对于杨先生来说,可以使飞来横祸了。


  关键还是人为的!


  警方调查后发现,这四个少年并非首次作案。杨先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省内已有30多位店主遭遇过这些未成年人的盗窃。


  当警方联系这些少年的家长时,得到的回复让人更加心寒:每一位家长都表示,“我管不了。”


  由于这些嫌疑人都未满16岁,根据法律,警方只能对他们进行口头教育,甚至不予立案。


  杨先生感到非常不满和无奈,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他们作案手法暴力,手段熟练,而且在网上炫耀赃物,明明知道法律的空子,竟然敢这么明目张胆地犯罪。到底该怎么办?受害者该向谁追讨赔偿?


2

  这起案件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空白。


  法律担心,如果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刑事处罚,可能会给他们一生留下污点,影响他们的未来。


  未满16岁的孩子心智未成熟,一次犯错便成为“罪犯”的标签,可能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4名少年偷手机89部还发视频炫耀,“一放了之”绝不是真正的保护


  但,对未成年人的宽容,实际上却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由于知道自己不会被严惩,部分未成年人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他们清楚,自己的犯罪行为不可能受到严重惩罚,甚至只需要面对口头教育,这种“零成本”的犯罪让他们敢于大胆作案,毫不畏惧法律的制裁。


  很多人开玩笑说,既然未成年犯罪不立案,那么干脆大家都在16岁之前做点违法的事情积累财富,反正不承担责任。


  这样的调侃虽然是讽刺,但也深刻反映了公众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不满。


  实际上,这种低龄化犯罪的趋势,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不被追究责任,社会将面临越来越多类似杨先生的受害者,而这些孩子的行为也将在法律的宽容下肆无忌惮地蔓延。


  在杨先生的案例中,嫌疑人的父母显然没有尽到监护责任。


  如果家长能够更好地教育和管教孩子,孩子也许就不会走上歧途。家长的不作为,造成了孩子们的犯罪行为,却让受害者陷入了无尽的困境。


3

  很多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


  孩子的家庭背景通常也不太好,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犯错,甚至参与一些违法行为。


  然而,警察对于这些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无可奈何。


  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并未赋予警察处理此类问题的强制权力。


  在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下,即便警察想要采取行动,也怕触犯法律,进而陷入乱作为的困境。


  针对这些孩子的法律应对,少管所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专门用于教育、挽救和改造那些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


  少管所主要是为14至18岁的少年犯设立的,前提是这些少年需要经过法院的判决,确认他们确实构成了犯罪。


  对于那些偷手机的15岁少年,尽管他们的行为违法,但由于法院通常不会对其作出犯罪判决,他们不属于“少年犯罪人员”,也不符合送入少管所的条件。


  因此,理论上来说,也可以把他们送进工读学校,但由于近年来教育政策的变化,工读学校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了普通的学校。


  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的学生,无法得到专门的矫正和教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与这种缺乏专门矫正教育的现状相关。


  普通学校对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的管理并不统一,也缺少必要的专门指导和教育,从而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恶化。


  孩子们的行为往往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这就为校园暴力等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写在最后

  所以,面对这些孩子的不法行为,如果家长拒绝承担责任的话,作为受害者的人或许可以向家长索要赔偿,或者通过法院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


  但这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结果并不一定令人满意。


  法律程序漫长且复杂,很多家长并不愿意接受法律的强制手段,这使得问题更难得到解决。


  未成年人的法律处理不仅仅依赖于法院的判决和警方的执法,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体系和家庭管理上。


  如果能够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同时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矫正教育资源,或许可以从源头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本文标题:四少年偷89部手机后续:家长不赔偿,并非首例,评论区全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