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岁女孩视力降至0.2”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关注与担忧。大家纷纷猜测,是电子产品使用过度?还是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用眼疲劳?然而,事实的真相却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故事的主人公是7岁的小怡(化名),她原本是个活泼可爱、视力正常的孩子。但近两个月来,小怡却频繁跟父母说自己眼睛看不清东西。起初,父母以为孩子只是用眼过度,便让她多休息,减少看电视和玩平板的时间。可小怡的视力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在学校的视力检查中,结果显示她的视力已经降至0.2。


  视力已经降至0.2


  这下可把父母急坏了,赶忙带着小怡去当地眼科医院就诊。医生初步检查后,怀疑可能是弱视,建议转诊至大医院做进一步诊治。小怡一家不敢耽搁,来到了一家知名的眼科专科医院。在这里,医生对小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眼底检查、视觉电生理(VEP)检查等。令人意外的是,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小怡的眼睛没有器质性病变,双眼屈光度正常,眼位正常,眼球运动也自如。


  这就让医生们感到十分困惑了,既然眼睛本身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视力会突然下降呢?就在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视光科主任决定和小怡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主任发现小怡性格比较内向,而且每当提到自己的弟弟时,情绪就会变得有些低落。经过耐心引导,小怡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半年前弟弟出生后,妈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对小怡的关心明显减少了。小怡觉得自己好像被妈妈“抛弃”了,心里特别难过,这种情绪上的压抑逐渐影响到了她的身体,最终出现了视力下降的症状。


  医生根据小怡的情况,判断她这是患上了癔症性视力下降。所谓癔症性视力下降,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导致的非器质性眼部运动或感觉障碍,是一种心理性的视力下降。这种情况易发于性格内向、情感脆弱敏感的人群,而儿童由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受周围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更易患病,常见于6-12岁的儿童。


  患上了癔症性视力下降


  找到了病因,治疗方案也就有了方向。医生对小怡进行了心理疏导,给予她鼓励和表扬,让她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同时,医生也和小怡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多关注小怡的情绪变化,给予她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怡的父母调整了育儿方式,每天都会专门抽出时间陪小怡聊天、做游戏,让她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神奇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和家庭环境的改善,小怡的视力逐渐恢复,再次检查时,双眼视力已经恢复到了1.0。


  这个案例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孩子的视力问题不仅仅要关注用眼习惯,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二胎或多胎家庭中,家长往往容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大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压抑。


  孩子的视力问题不仅仅要关注用眼习惯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呢?首先,在迎接新生命到来之前,要提前和大孩子做好沟通,让他们了解弟弟妹妹的到来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变化,同时也要强调父母对他们的爱不会减少。在日常生活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比较他们的优缺点。可以为每个孩子安排专属的亲子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被父母珍视的。此外,鼓励孩子们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手足之情,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他们身体和心理的每一个变化。希望通过小怡的故事,能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给予孩子们全方位的呵护,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标题:7岁娃视力0.2?二胎弟弟“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