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博弈的关键时刻,印度突然打出一张"中国牌",向美国纳投名状!就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到访印度当天,印度宣布对中国钢材加征12%关税。


  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暴露了印度在中美之间玩平衡的精明手腕。


  作为年产2亿吨钢铁的全球第二生产国,印度长期受困于"高端钢材依赖症"。其国内钢厂虽能批量生产粗钢,但桥梁用钢、汽车板等高附加值产品80%依赖中国进口。


  这个僵局在去年底被打破,一家中国公司帮印度设计的塔塔钢铁2号高炉投产了,这座全球最大单体炼钢设施采用中国技术,让印度首次实现高端钢材自产,直接削弱了对华依赖度。


  耐人寻味的是,印度此次公布的关税方案实际存在12%-35%多个档位,最终却选择最低税率。


  这背后藏着两重算计:既用关税示好美国换取贸易谈判筹码,又通过"最低关税"给中印关系留转圜余地,从而抬高中国产品门槛,但是又不至于彻底激怒中国。


  12%的这个关税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已经不算低了,钢铁行业的利润数据印证了这个策略的杀伤力。宝钢集团2.13%、河钢集团只有0.7%的微薄利润率,在12%关税冲击下意味着对印出口全面亏损。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手方法来应对印度的这一操作,别看印度的钢铁年产量高,这都是依赖中国的产业链之上才有的。它70%的炼钢设备,60%的电子元件,40%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都依赖于中国供应。只要在炼钢设备上面掐断对印供应,就卡住了印度钢铁产业的脖子了。


  莫迪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在赌,赌中国不会重拳反击,为什么?


  因为印度市场足够大,当中美关税战打响以后,印度就成了中美都需要拉拢的对象,从而导致印度成了两边通吃的情况。


  既想借助中国供应链强化印度的制造业,又想充当中美贸易之间的桥梁。进口中国零部件组装以后转出口美国,吸引制造业转移;利用中美矛盾获取美国关税优惠。


  其终极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替代工厂",实现对越南的替代。


  不过数据显示,越南已承接超3000家中国外迁企业,而印度仅获得800余家,这场"替代者竞赛"的胜负或许早已埋下伏笔。


本文标题:中美关键时刻,印度对华钢铁加征12%关税,背后有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