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也有人翻成腓特烈二世,不过我更喜欢叫他老弗里茨)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哪怕他已经丢掉半壁江山,可只要他自己不慌不忙,只要手头还有波美拉尼亚兵和勃兰登堡马克兵,那哪怕直面地狱,都能够把魔王撒旦给撵出去。


  乍听起来,这简直是德国版的“敢同恶鬼争高下”、“旌旗十万斩阎罗”。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波美拉尼亚兵为何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以至于老弗里茨哪怕征讨地府都得带上他们?


  按照这位国王在1752年版《政治遗嘱》里的说法,波美拉尼亚人正直、单纯、质朴。这里培养出了普鲁士最优秀的军人,但谈判这种尔虞我诈、耍弄心机的事情则不能交给他们去做。


  经历七年战争考验后,1768年版《政治遗嘱》对波美拉尼亚人的看法也没有多大变化。老弗里茨仍然觉得这是一群天真质朴的臣民,他们虽然固执,但品行温和,既不残忍,也不狠戾。于是,这群人虽然不适合外交、经商,却能够成为优秀的军官、极为出色的士兵,甚至还可以分配到财政部门管账。


  此外,作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杂居的地方,波美拉尼亚的斯拉夫居民也为普鲁士提供了极好的兵员。


  毕竟,在18~20世纪的德意志诸国,人们普遍认为半开化的斯拉夫人是最好的步兵来源。


  20世纪初的奥匈军队甚至有个既带夸奖又算歧视的说法,认为奥匈治下的加利西亚乌克兰农民是全国最优秀的步兵,但在成为步兵前得先花三年时间变成人,再花五年功夫掌握步兵的本领!


  七年战争期间,瑞士人瓦尔内里曾在普军当过骑兵团长,后来则在阿姆斯特丹出了本《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56~1762年的历次战役》。


  书里头是这么描述1757年5月6日的布拉格大战:


  当第一线的一个团被击退时,第二线的一个团便被拉到前面来[填补缺口];在整场交战中,这种情况持续发生;只有温特费尔德团(第1步兵团)、曼陀菲尔团(第17步兵团)没有后撤,但他们直到很晚才投入进攻,未曾退后的还有芬克掷弹兵营(第13、26步兵团掷弹兵连合编的掷弹兵营)、弗雷德掷弹兵营(第17、22步兵团合编)。后者是唯一没有开火的部队,他们步枪上刺刀突入[敌阵]。因此,波美拉尼亚人,或者说卡舒比人,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好的步兵。


  这里被点名表扬的两个掷弹兵营来自第13、17、22、26步兵团,其中的17、22、26团都是如假包换的波美拉尼亚团,13团则是源于路易十四迫害法国新教徒时流亡到普鲁士的于格诺(胡格诺)教徒,以充满团队精神闻名。


  拿17团来说,在1760年3月15日的战斗中,该团面对优势兵力的奥军,有人阵亡、有人负伤、有人被俘,却没有贡献出哪怕一个逃兵。战后,奥军名将劳登都对17团赞誉有加,将其出色表现归于它“由土生土长的波美拉尼亚人编成”。


  不过,波美拉尼亚的斯拉夫人群体不仅包括卡舒比人,那里的文德人也同样备受重视。


  按照巴泽维施的看法,前文里提到的第26步兵团之所以能打,关键就在于其中一多半是“极为优秀勇敢”、“从未表现出丝毫怯懦”的文德人,该团下辖2营,每营下辖6连,一共12个连里仅有5个德意志连,却有足足7个文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