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烈士陵园,墓碑前的白菊岁岁盛放、常开不败。一位老人,三十年如一日,默默擦拭着无名烈士碑。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轻声说道:“我擦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刻在心底、从未忘却的名字。”这一幕,恰是红色基因的生动隐喻——它远不止是纪念馆里那些纸张泛黄的文献,更是一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精神密码,于漫长时光的洪流里,始终保有滚烫的温度,温暖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隐匿在太行山深处吱呀作响的石碾之中。1942年,饥荒如恶魔般肆虐大地,彼时,八路军战士将最后半袋救命的小米,留给了逃难的母女,自己却只能嚼着苦涩的榆树皮,毅然奔赴转移战场。岁月悠悠,那石碾依旧坚守原地,日复一日地转动,它碾出的,不只是金黄喷香的玉米面,更是世世代代关于无私奉献的深刻记忆,历久弥新。在江西井冈山蜿蜒曲折的挑粮小道上,当年朱德军长用过的扁担,早已超脱实物的范畴,化作一座精神图腾。每至清明时节,总有一群群满怀热忱的青年,踏上这条崎岖山路,他们挥洒着汗水,一步一步,用亲身经历去丈量信仰的重量,感悟先辈们的艰苦奋斗。
这种红色基因,在当代也有着鲜活的觉醒与呈现,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便是生动例证。海归博士李然带领团队攻坚量子通信技术难题时,实验室的墙上,“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照片始终高高挂着,时刻激励着众人。李然常说:“前辈们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仅凭手摇计算机,都能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我们又有什么借口在困难面前退缩?”这般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团队在无数个科技攻关的深夜里,都被精神之光所照亮,无畏前行。在贵州毕节山区,支教老师王晓菲在泛黄的教案本扉页,工工整整地写下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的摘抄,她满心期许地讲,这是送给大山里孩子们最珍贵的开学礼物,希望能在孩子们心间播下希望与信念的种子。
红色基因,从不是被束之高阁、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的标本。当杭州外卖小哥王磊,在暴雨倾盆时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老人;当“90后”村官张林巧用直播,为乡亲们卖出百万斤滞销苹果;当航天工程师们见证天宫空间站对接成功,激动得相拥而泣……这些发生在新时代的动人故事,正是在续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谱。恰似大别山区的映山红,岁岁年年,在春寒料峭之际傲然绽放,以那一抹炽烈的红,宣告着生命的不屈与倔强。只要我们将英雄的名字镌刻进岁月的年轮,握紧奋斗的犁铧,深耕时代的沃土,红色基因就会永远朝气蓬勃、熠熠生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