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缢殉国,死前遗言:我与祖国同死
1991年8月22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的一位老人正在办公室里焦急地调着收音机。
许久,收音机里传来总统的声音:“我已控制了局势并且依然在岗位上,苏联内阁坚决执行我的命令,我将……”
听到此处,老人拍案而起。他恶狠狠地咒骂道:“戈尔巴乔夫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也是个蠢材,是苏联的甘地。”
图1
随即,老人一下瘫软在座位上,口中自言自语道:“完了,全完了,当初希特勒梦想的事没能实现,现在却要实现了。”
老人绝望地拿出几页纸,写下了五封遗书,然后径直走向窗边,用窗帘杆和一股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近古稀的生命。两天后,执勤的卫兵透过虚掩的门缝发现了老人的尸体。
1991年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对于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说注定是翻天覆地的一年。
可能有人感到疑惑,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也不了解老人的生前身后事。
图2
对于老人为什么在1991年选择自杀并留下五封遗书更是一头雾水。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生在红旗下,长在寒风里”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阿赫罗梅耶夫。他于1923年出生在苏联坦波夫省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
而就在前一年,苏共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诞生。
似乎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个坦波夫男孩的命运在未来几十年间紧紧地与他的国家绑在一起。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犹如初生的雏鸟,前途充满希望与潜力,但是此刻又危若累卵。当时,苏俄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全国各地满目疮痍,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图3
雪上加霜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旧处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被击破。列宁等苏共领导人为了应对威胁,决心采用“战时经济”政策。
在此背景下,全俄国的农民都被动员起来了,不少农民家庭甚至只保留口粮,其他物资全部上缴国家。
阿赫罗梅耶夫一家自然也不能幸免,这使得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凄惨。
几年以后,阿赫罗梅耶夫一家的苦难并没有结束。恰恰相反,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地讨生活。
后来,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遗志。他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艰难地维系着新生政权。
图4
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国家工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苏联当时仍旧是落后的农业国,而落后的农业国很难抵御来自外部的侵略。所以斯大林迫切需要拿出一个方案来推进国家工业化。
他回顾着老牌强国的做法:印度与美洲是被英国人占去了,法国人夺走了非洲……
看来无一例外,资本的积累都是通过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与剥削实现的。然而,苏联作为新生政权既没有资本也没有海外殖民地,这便令斯大林十分头疼。
然而斯大林转念一想:“既然无法从外部获得所需的资本,为什么不把眼光瞄向国内市场?
对!就这么办!”斯大林想到什么锦囊妙计了?原来,他想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完成资本的积累。历史证明,在当时的背景下,斯大林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短短五年,苏联已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已逐步转变为工业国。
图5
然而国家如火如荼建设之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买斯大林的账。农民群体对斯大林尤为不满。当时,丧失父母的阿赫罗梅耶夫被集体农庄收养了。
数不尽的农民逃难经过集体农庄,逃难的农民是这样对阿赫罗梅耶夫说的:
“我们国家是农民的国家,没有工业我们也能活。要是政府不给我们洋纱,我们就用土布。不给我们皮靴,我们就穿草鞋。我们都不种粮食了,看看他怎么办!”
还有一些更为激进的农民,自发地组成自卫军,一队一队从农庄前面经过。他们是赶着去首都,向苏联中央政府施压哪。这一幕幕都被阿赫罗梅耶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有人说,童年像糖果一样甜美,像星空一样斑斓,像花园一样美丽。但是,对于阿赫罗梅耶夫来说,童年既不甜美也不斑斓,更谈不上美丽。
他的童年充斥着战争与苦难,流血与死亡。
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阿赫罗梅耶夫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列强不断侵扰祖国?为什么农民流离失所?又为什么总有人挨饿等死?”
图6
终于有一天,他们全都明白了。就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才导致了内有农民叛乱外有强敌干政,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奋斗。
于是,阿赫罗梅耶夫与集体农庄的其他青年一道参军入伍,决心为国防建设出一份力。那年他17岁。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增益其所不能。
而阿赫罗梅耶夫似乎就是能担大任之人,就在他参军入伍这一年,战争与苦难再次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1939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及其仆从国突然发动闪电战,悍然入侵前苏联。
由于事发突然,加之苏军准备不足,苏联军队艰难地顶住几轮进攻后相继溃退。短短一个月,德军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苏联军部每天都会收到无数封加急电,内容无非是德军已经破城,请求撤退或者某防线即将失守请求增援。
因此,苏联军部不得不发出紧急动员令,一方面要求部队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加紧征兵,再把有限的兵员补充到前线去。
就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阿赫罗梅耶夫随部队开拔,以陆军列兵的身份辗转列宁格勒。他本来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誓死捍卫祖国的领土。
然而部队开进列宁格勒城后,现实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原来,因为久攻不下,恼怒的敌人包围了列宁格勒并且切断了苏军的粮食、水源、药品、弹药等补给。
图8
现在,城中到处是饥寒交迫的市民。牺牲的士兵横七竖八地倒在街头,伤兵们因为缺医少药而痛苦的哀嚎。突然间,“呼,呼,呼……”
几声急促的声音过后,一名市民朝新入城的部队大喊道:“快趴下,敌人炮击来了!”
话音未落,三枚炮弹落在了不远处的一座教堂边。
炮弹不仅砸碎了教堂的屋顶,还削掉了半边屋体。刚刚站在教堂边的几名士兵,刹那间碎成了肉泥,血水流到了低洼地形成一个“人工湖”。
远处的士兵躲闪不及,有的被强大的气浪掀了个趔趄。
这突如其来的炮击,犹如一把铁锤狠狠地捶在了战士们的心头。
图9
当下,有的士兵开始掩面哭泣;有的士兵口中念念有词,似乎是祈求神明的庇护,又好像为死去的战友默哀;
还有的士兵直接议论开了:“我们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再补充10万兵也回天无力,这根本没有希望。”
阿赫罗梅耶夫就这样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这一切。他知道,卑躬屈膝换不来敌人的怜悯,祈求神明不能让敌人大发善心,一味抱怨更不能吓退敌人。
我们能做的只有坚持下去,直至胜利。
打定主意,阿赫罗梅耶夫立刻找来纸笔给上级写信。他在信中详细地介绍了列宁格勒的情况,并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想要加入苏共,并且愿意担任政委一职。
其间,战友偶然看到了他写的信,震惊地感叹道:“这个时候入党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你知道政委必须带头冲锋的,你不要命了吗?”
图10
阿赫罗梅耶夫回应道:“我若是怕死,就绝不踏进列宁格勒。现在士气低迷,必须有人带头。我认为组织可以相信我,把这副担子交给我。”
阿赫罗梅耶夫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他说到做到,无论是战前动员,还是冲锋陷阵,他总是站在队伍最前面。
有一次敌人偷袭了列宁格勒城外的苏军阵地,战士们一时惊慌竟显得手足无措。阿赫罗梅耶夫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冲过去与敌人搏斗。
身后的战士们拦住他,情真意切地说道:“你是军官,应该留在指挥岗位上,要上我们上!”
阿赫罗梅耶夫一把推开他们,郑重地说:“我写信给上级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了,入党做官不是为了去司令部或者后方找个活儿干,而是为了留在前线,让战士们信任我,跟我共赴国难。”
他的一番话萦绕在战士们的心头,他们都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图11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后,阿赫梅罗耶夫升任连长,他所在的部队无一人被俘,无一人做逃兵,更无一人投降。
无数像阿赫罗梅耶夫一样的军官心怀国家,以一己之力带动底层士兵奋勇杀敌,谱写了一曲恢宏壮阔的抗敌诗歌。
后来,阿赫罗梅耶夫又随部队转战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南乌克兰等地。
苏军部队既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又要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因而部队打得十分艰苦。
据阿赫罗梅耶夫回忆:“那时候仗打得很苦,我们一刻也不肯掉以轻心。连续几年的冬季,顶着零下五十度的严寒,我有872天完全在室外度过,丝毫不敢进屋休息。我们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但我是幸运的,中学同学32个人,只有我和另一人幸存了下来。后来战争结束了,那时我是坦克营的营长……”
图1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战结束后,看着闪闪发光的军功章,阿赫罗梅耶夫并不想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浑浑噩噩地虚度自己的后半生。
相反,他打算继续在军事学院中学习,凭借个人努力再为国家效力。
在整个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阿赫罗梅耶夫一手抓学习,一手努力做好军队里的本职工作。
当时,他的同事个个都对他赞不绝口。
有的同事说:“阿赫罗梅耶夫学习肯下苦功,论干劲儿无人能比。”
还有的同事说:“他聪明得很,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总能活学活用。”
图13
甚至连当时最负盛名的奥加尔科夫元帅都评价道:“阿赫罗梅耶夫对苏联武装力量及潜在敌人的现状了解得很透彻。另外,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不畏艰险。”
就这样在战后的二十多年间,阿赫罗梅耶夫凭借勤勉的工作态度及超高的智商,先后担任了团长、师长、副总参谋长等职。
而苏军第一总参谋长正是以电子战闻名的奥加尔科夫元帅。
除此之外,阿赫罗梅耶夫的军衔平均每五年升一次。1975年时他是上将,1979年晋升为大将。
然而职务与军衔的水涨船高并没有给阿赫罗梅耶夫带来太多的满足感,反而使他陷入忧虑之中。
原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决心出兵阿富汗,要狠狠地教训阿明一下。制定作战计划的任务就这么落到了阿赫罗梅耶夫头上。
图14
他感到大为震惊,当即找到勃列日涅夫,请求收回命令。
阿赫罗梅耶夫说:“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日后形成的信仰不允许我这么做。我们的国家从建立伊始就以反压迫反剥削解放全人类为使命,入侵阿富汗不是对国家意志的违背吗?”
勃列日涅夫反驳道:“现在美帝及其盟友视我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打击他们就是解放全人类。再说阿明已经跑到敌营去了……”
接着,阿赫罗梅耶夫又向勃列日涅夫讲到了出兵阿富汗对苏联如何不利,不出兵有何好处。然而利令智昏的勃列日涅夫根本不为所动,身为军人的阿赫罗梅耶夫也只好领命了。
回到办公室的阿赫罗梅耶夫小声嘟囔着:“毫无胜算!政治家在乎的只有名声与个人得失,我们又要死人了。”
野心勃勃的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着他的大国沙文主义,虽然仍旧要入侵阿富汗,但他觉得总参谋长制定的作战计划“太过大胆”,故采取了保守路线。
图15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阿赫罗梅耶夫的计划得到执行,将会是怎样的后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阿赫罗梅耶夫对祖国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他甚至有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作为苏共党员是否合格,反思自己担任总参谋长是否尽职,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违背了信仰。
“星火燎原,回天无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苏联的领导人如走马灯似的换了一届又一届。这次轮到戈尔巴乔夫“大展拳脚”了。
戈尔巴乔夫在上任后积极推行改革,但是其具体举措及效果令人大跌眼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时的苏联积重难返,尤其在经济领域尤为突出。
图16
全国30%的财政都要用来支撑农产品补贴以及农庄工人的福利,15%的财政用以支付工人的工资。其余主要用于军工企业发展。
轻重工业的配比失调使得苏联物资供应极其紧张,特权阶层享受着高福利待遇却纸醉金迷,而大批失业劳动者及军人遍布大街小巷。
然而,戈尔巴乔夫一味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企图通过简单放权的手段,重塑苏联人民对国家的信心。
阿赫罗梅耶夫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滑向无尽的深渊。
眼前的一幕幕与五十年前是多么相似:农民与失业者遍布街头,一边抱怨着,一边四处流亡。还有的自卫军涌向莫斯科,他们要……要快点了,暴乱与死亡就在眼前。他默默地说着。
图17
阿赫罗梅耶夫加入了“保守派”,他与其他同志一起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做最后努力。保守派领导人就在这时发动了政变。
阿赫罗梅耶夫焦急地等着好消息,他一刻也不肯离开收音机。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戈尔巴乔夫逃出生天,侥幸重新控制了政府,加之群众对政变的反对,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有人能挽救我们的国家了,一切都结束了。德国几百万大军没能做成的事,现在做成了。”阿赫罗梅耶夫自言自语道。
感到绝望的阿赫罗梅耶夫掏出纸笔,写下了五封遗书。
图18
其中第一封遗书是在告诫家人们勇敢地活下去,不要让我们的敌人看笑话。自己身为军人与共产党员,应该以守卫国土保护人民为第一职责.
而家人永远只能放在第二位。第二封遗书则写给了索科洛夫等老朋友,希望他们安葬自己并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第三封遗书是他想到拖欠集体食堂50卢布,请求归还。
第四封遗书似乎是写给自己的,信中表明了阿赫罗梅耶夫的绝望处境:“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我的信仰与生命意义都在毁灭,我已无法再苟且偷生并且已经斗争到底。”
第五封遗书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一点笔墨。
他自嘲道:“我在选择自杀工具方面完全是个外行,第一次尝试时绳子断了,我只能再来一次……”
图19
阿赫罗梅耶夫最终还是与祖国一起“死”去了,叛徒与跳梁小丑再也不会嘲笑他为“老兵”“白乌鸦”了。
因为他奋斗过,也战斗过并且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人们再也不用调侃苏联,说希望它灭亡的人和排队买面包的人一样多,因为苏联没有了,面包也没有了。
本文标题:苏联解体,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缢殉国,死前遗言:我与祖国同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