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火光燃起,剧烈的爆炸声中,军用卡车重重砸落在地。车下面,压着一位身躯已被烧到半焦黑的战士。皑皑冰雪中,被严寒厚雪包裹着的战士们,拿起冻得像石头般坚硬的生土豆,用力咬下一口,嘎嘣一声,手心里便多了一颗被生生硌掉的牙齿……



  ▲影片《长津湖》剧照(图源网络)


  这些都是近期上映的影片《长津湖》中的场面。影片讲述的正是七十一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那场鏖战。这是一场20军、26军和27军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军团与美国王牌军师的殊死搏斗,亦是一场零下三四十度中十五万中国将士靠着血肉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间血染白野的惨烈较量。


  这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粉碎了美国在圣诞节前完成总攻的痴念妄想,被誉为军事史上的奇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七十一年前的那个深冬,长津湖畔,远比电影中呈现得更加惨烈和悲壮。


他说: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倘若时光倒流,允许我们回到实地一瞥,没有血色的刺眼白色,将是迎接我们的唯一色彩。


  这也是七十一年前,从温暖的江南地区北上的第九兵团战士们日夜相伴的场景。


  这一次,极其难遇的严寒突袭朝鲜,白雪茫茫背后,是骤降到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即便裹上厚重的棉服,利刃般的寒风也能在生疼中剥夺脸上的血色。然而,满载物资的卡车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烧了个精光,第九兵团的将士们能裹上身的,大多只有一件单衣,能穿上脚的,唯有一双胶鞋。


  寒雪飞舞,行走都成了一件难事。


  在老兵杨德胜的记忆里,大伙甚至被冻到走不动,实在没辙了,寻来些树叶、玉米叶和能用的草,绑在一起,便是御寒的绑腿。


  每隔一段路程,或许都会有人悄无声息地倒下。第九兵团20军58师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清楚地记得,入朝第一个星期,700多名战友就因为严寒而掉队,前日意气风发的青年,或许第二天就长眠于脚下的雪野。


  然而,没有一位将士放慢脚步。战机珍贵,一旦美军被困入长津湖地区,就能围剿,就能扭转战局。这是多少人心心念念的胜利与光明,将士们踩着雪顶着风连续行军10天,日行军三十公里,至今仍被美军惊叹为军事奇迹。


  白茫茫的死鹰岭上,一位位战士俯卧在雪地中,他们手中钢枪紧握,枪口直指侵略者入侵的方向。这是27军第80师240团第五连的战士们,几个日夜寒雪覆身,严寒袭骨,战士们未动分毫,全部冻死在了阵地上。


  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上演。


  27军79师235团3连老兵邹世勇也曾亲眼见证过这样的悲壮。


  “一个连的志愿军部队,带着大盖帽,拿毛巾把耳朵捂起来,穿着胶鞋和南方的薄棉衣,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雪坑里面,枪口朝向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硬了……一个连,他们不是被打死的,是被冻死的。”


  这些志愿军将士们,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如同阵地上的冰雕,仿佛听到号角吹响,下一秒就会腾空跃起,奋勇拼杀,不放走任何试图逃走的敌人,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一位参战美军也曾这样描述自己看到的场景——


  小小的山头上到处是死亡的中国士兵,大约有一二百具志愿军的尸体。班长根据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推断说,很多志愿军士兵在我们的空袭和炮击前就已经被冻死了。有些尸体三三两两抱在一起,可见他们是想借战友的体温维持生命。他们都是身着薄衣薄裤单鞋,没有棉大衣……



  ▲冰雕连英烈(电影《长津湖》剧照)


  寒风呜咽,冷寂无声。


  敌人们想问一句,为什么?


  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6连的战士宋阿毛回答了他们。牺牲前,他留下一封绝笔信,他说——


  我爱亲人和祖国


  我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烈士宋阿毛的绝笔信


他们把土豆夹进胳肢窝

  五斤高粱米,这是多数志愿军将士入朝携带的口粮。即便是这些,也在将士们跨入战场时便消耗得干干净净。为了隐蔽行踪,生火做饭绝无可能,透凉的白雪,成了战士们的充饥之物。


  这一切,邹世勇都曾经历过。


  他也深深地记得,那一袋土豆。


  当时,看着战士们挨饿,军队首长急了。他带着两人跋涉了很远,终于找到一处房屋,找到一袋稻草和土豆。虽然屋内空无一人,可毛主席说过,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一条军毯和一个缴获的美军鸭绒袋被留了下来。抱回阵地的土豆,成了将士们的宝贵珍馐。有人冒死把土豆背到老百姓家里,生火煮熟。可等他送回来,煮好的土豆已经被冻成了石头。


  可是战士们饿啊!怎么办?


  大家小心翼翼地把土豆夹在胳肢窝。体温一点点化着冰雪。化一层,啃一点,再化,再啃……


  没有土豆的时候,地上有水分的草、根,雪里拌上辣椒面,对战士们来说,都能吃。



  ▲长津湖战役亲历老战士杨德胜回忆当时情景


  还有松树皮,朝南的咬不动,只能吃朝北的。树皮一共三层,中间那层瓤子便是珍贵的果腹粮食,一口咬下去,大伙说,像汤圆一样……


他用肩膀扛起百斤重的步兵炮

  1950年11月27日深夜,惊天动地的军号和呐喊声划破寂静的夜幕。


  火光中,寒雪野林中潜伏许久的十万志愿军将士迈着冻僵的双腿,迅猛出击。在照明弹发出的清白色光亮里,成群的志愿军战士冲入敌人炽热的火网,把子弹、炮弹、手榴弹雨点般地投入敌人的防御圈。


  对手发动起了大型坦克,双方僵持,班长孔庆三接到上级任务,用步兵炮撕开一条路。


  然而,厚雪覆盖,土层被冻硬,工兵根本挖不动。炮脚立不住,没法射击。


  身旁,枪声阵阵,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白雪。


  孔庆三咬了牙,用工兵铲别住一条炮腿.将铁铲把儿压在自己的肚子下,另一条炮腿,被他用肩膀生生扛起。


  战士们急了,离敌人的火力点不到30米,一旦开炮,班长的处境将极其凶险!


  孔庆三不管这些,他朝着大家怒吼。一声炮响,强大的后坐力下,孔庆三被甩出五六米远,炸飞的弹片击中腹部,当场壮烈牺牲。


  他用生命托起的这一炮,成功摧毁了敌火力点,歼敌30余人,为步兵冲击打开了通路。


  这一年,孔庆三24岁。



  ▲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师炮兵团九二步炮连班长孔庆三


他在黄草岭趴了三天三夜

  现如今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中,住着一位特殊的老战士。


  他叫周全弟。


  七十一年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的一名战士,不到16岁的他步入了长津湖战场。


  出发前,他写了保证书,不打倒敌人,绝不回国。


  连队的任务是埋伏在黄草岭,狙击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1师与美第7师31团。


  为了躲避敌人侦查,上级不下命令,战士们便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实在饿了,便捧一捧雪塞进嘴里。


  第二道命令下达时,周全弟和战友们已经在雪地里趴了三天三夜。号角吹响,周全弟的四肢已经麻木,根本无法站起身。旁边,能动的战友们发起了冲锋……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找到了一息尚存的周全弟。



  ▲抗美援朝英雄周全弟


  等他再次睁眼,已是手术后。


  条件有限,甚至没有麻药,医生们用雪来包住要截肢的位置,随后进行了手术。


  16岁的少年,失去了四肢。


  七十多年过去,如今的周全弟满头白发。他说,没能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是自己一辈子的遗憾。


  87岁的他,用断肢吃饭、骑车,还练了一手好书法。


  宣纸上,他用断肢捧起毛笔,挥毫而就——“党是我的母亲,我爱您。”



  ▲英雄周全弟以墨宝献礼党(图源: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


  这是他送给母亲的礼物。


  也是七十一年前的长津湖畔,在寒雪凄风中长眠的无数儿女的心声。


  有志愿军多年后回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第九兵团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人数和钢铁般的意志。


  1950年,处身长津湖战场的参谋长李元做了一首诗,记述自己眼中的这一战,他提笔写道——


  冰湖风雪疾,战士仍单衣。


  夜半烽火起,山壑惊鼓鼙。


  杀声四面紧,枪炮半月急。


  白刃凝黑血,硝烟染红旗。


  步兵驱坦克,堪称天下奇。


  美军弃甲去,谁曰不可敌?


  前面,一个个血肉之躯倒下


  后头,一位位战士接着冲锋上前


  身前,是声势浩大、装备精良的敌人


  身后,是翘首以待的双亲


  更是好不容易赢得和平安稳、


  亟待守卫呵护的家国


  七十一年前


  强忍寒风刺骨


  他们做出了选择


  十五万将士,一场鏖战,


  鲜血遍洒,英魂长眠


  全歼美军老牌劲旅


  写下军事史上的奇迹


  筑起血肉化成的丰碑


  七十一年后


  走出电影院的我们


  目之所及


  灯火辉煌,山河安泰


  这是电影最好的彩蛋


  是用生命铸成的胜利与锦绣


  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儿女心心念念的和平与安好


  英雄与日月同辉


  山河远阔 星河璀璨


  这盛世


  如你们所愿


  亦如我们所念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国反邪教』原创,转载请注明。:念缓● 往期精选 助力扶贫 我们在行动

本文标题:泪目!七十一年前的长津湖,远比电影更惨烈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