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租房被拒20次推荐文章1老年人租房3天被拒20次,哪些“高墙”需要打破?

  今天,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虽是极端个案,却折射出老年群体在租房市场中遭遇的较为普遍的困境。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其中近20%依赖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但现实中,许多老年人面对的却是中介的婉拒、房东的冷漠与合同中的“年龄条款”。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显示,超三分之二中介机构对60岁以上老人设限,要求“子女陪同签约”或直接拒绝。


  房东和中介的担忧听起来十分“理性”:老人健康风险高、自理能力弱,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或导致房屋贬值。此前,就有上海某房东因租客携带94岁失能老人入住而毁约,虽被法院判决违约,却暴露出市场对高龄租客的排斥。


  老年人租房难的本质,是社会对衰老的恐惧被异化为经济风险。房东的“理性计算”背后,是社会保障缺位与法律模糊性的转嫁。一方面,我国租赁相关法律未明确禁止年龄歧视,房东可借“合同自由”之名行排斥之实;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尚未覆盖租房场景,意外责任界定不清,加剧了房东的避险心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租房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当前租赁房源多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鲜有适老化设计。低楼层、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等设施稀缺,而新建小区房东又因“风险厌恶”拒绝老人。供需错位下,老年人被迫在“老破小”与“拒租令”间挣扎。


  打破老年租房困局,需从制度、市场、社会观念三方面协同发力。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禁止年龄歧视,但缺乏实施细则。可借鉴我国一些城市的实践经验,将“禁止租房年龄歧视”写入地方性法规,并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严惩违规中介与房东。同时,落实公租房优先配租政策,扩大适老化租赁房源供给,如将老旧小区改造与老年公寓建设结合,提供带电梯、防滑设施的“定制化”住房。


  同时,要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合同设计化解房东顾虑。例如,引入担保人制度,要求子女或亲属作为租金支付连带责任人;增设免责条款,明确非因房东过错导致的意外责任归属;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老年人租房意外险”,分散风险。从目前的已有案例实践来看,此类措施能有效提升房东接纳意愿。


  更重要的是,深度老龄化的中国,需要从消解偏见入手,重塑社会认知。过去的经验和实践,往往将老龄化塑造成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若将视野拉长至人类文明史的维度,或许会发现——真正需要颠覆的,不是人口结构本身,而是我们认知老龄化的思维方式,正如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所言:“高龄化社会不是问题,而是人类战胜饥饿、疾病与战争后必然抵达的港湾。”


  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半数以上仍具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他们身上蕴藏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破解“人口红利消退论”的一把密钥,面对3亿老年人口带来的结构性变革,我们的政策设计也必须突破单向度的“养老”思维。


  比如,北京、上海探索的“代际共融”,让空巢老人与都市青年共享生活空间,重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谚;江苏、广东等地提出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康复辅助器具等潜力产业,颠覆了“老年即负担”的偏见……当老龄化褪去“危机”的标签,才能真正实现从“应对”到“共生”的发展范式转换。


  新民晚原创稿件


  :潘高峰


  编辑:尹尚胜男


  编审:龚莲


推荐文章23天被拒20次,老年人租房咋这么难?

  3月末,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社会关注。


  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部分的中介直言“房东不租给老人”,部分平台甚至将“60岁以上租客”自动归类为高风险群体。


  这一现象背后,是租赁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系统性排斥——房东因担心老人突发疾病、房屋贬值等风险,宁肯承担空置损失也不愿出租。此类事件折射出老年群体在租房市场中遭遇的较为普遍的困境。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适老化房源供应短缺、租房市场对老年人存在歧视等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量化老年人租房的现实困境,新京有理数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抓取了数千条网络评论,通过拆解社交媒体的多维数据,试图精准描绘老年人租房的核心风险议题分布,追踪代际矛盾和租赁年龄歧视链,评估制度保障与适老化改造的社会缺口,用数据化呈现老年人租房遇到的现实困境。


  国内“银发族”租房需求有多迫切?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我国独居及空巢老人的居住需求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5.4%。其中,我国独居老人数量呈上升趋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独居老年人口达2993.9万人,是2000年统计数据的3.82倍;从家庭户户数来看,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为3729万户,占“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1.38%,这一数据较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了约6.5%。


  这表明,几乎每五户有老年人居住的家庭中,就有一户是独居状态,这数千万独自生活的身影,折射出当下老龄社会中日益突出的居住孤独与照护缺口。


  城市独居老人的租房需求尤为突出。据社科院研究,19.8%的城市独居老人依赖租房或借住解决基本居住问题,其中更隐藏着一群“流动银发族”。这些因子女异地工作、房屋拆迁过渡等现实原因,产生阶段性租房需求的随迁老人成为了租房市场的“隐形群体”。他们怀揣着投靠子女的期待来到城市,却因种种原因被挡在住房之外。


  出于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房主普遍倾向于将房子租给年轻人。在他们看来,老年群体往往需求多,例如水电费缴纳、电器使用等问题都需要询问房东,而且年轻人身体素质佳,能大概率规避因老年人身体突发状况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如突发疾病等可能引发的责任与纠纷。


  这种观念导致整个租赁市场上,面向老年人居住的房源严重短缺。


  老年人在租房时往往预算较低,更愿意选择老旧小区的低楼层房屋,但现实中,很多老旧小区硬件设施不完善,并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虽然多个城市的老旧小区部分区域已开展改造工程,可受限于资源、规划等因素,改造覆盖范围有限,仅仅惠及了一小部分人群,远远无法满足广大有租房需求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大量普通老旧小区的租赁房源,因缺乏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如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楼梯扶手缺失等问题,依旧难以适配老年人居住,成为老年人租房路上的又一堵“高墙”。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2021年,我国城镇老年人需求最高的适老化改造项目是:加装电梯、地面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加装紧急呼叫设备和加装扶手/护栏。


  但目前租赁市场的产品设计完全围绕青年群体展开,从loft公寓到合租房源,几乎不存在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卫浴扶手、紧急呼叫等适老化设施。


  这种供给缺失将老年人推向了条件更差的城中村或远郊房源,形成居住质量的下行螺旋。


  数据背后折射出代际空间分离与居住资源错配的双重挑战。这种“银发租房难”的现象,正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持续加剧。


  “银发租客”如何成为租赁市场的“高危人群”?


  “万一老人在我房子里磕了碰了,我也得担责任。”有房东告诉媒体记者,她想尽量规避“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抓取社交媒体上房东与租客关于“老年人租房”的话题讨论,我们发现,租房市场中房东对老年租客普遍持有明显的谨慎态度与隐性排斥倾向,其核心点在于对潜在风险的深度担忧与现实考量。


  相较普通租客,老年人租房压力更大,且决策周期更长。大多房东担忧老年租客突发疾病,“怕老人死在屋里”的顾虑也并非危言耸听。在租赁市场,相较正常房屋,发生过租客死亡事件的房屋,租金普遍下跌,空置周期也延长数倍之多。


  曾明确拒绝过老年人租房的一位房东说,自己曾看过一本关于独居老人的书,讲的是好多老人在房间去世多日后才被人发现,她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房子里。之前她也曾将房子短租给一位70多岁的老人居住,但自己并不知情,是中介租出去的。“我得知那个老人身体不好后,那段时间天天紧张,生怕出问题,比租给年轻人累多了。”该房东这样说。


  从担忧健康问题到忌惮房屋价值折损——房东对老年租客的潜在风险顾虑,正转化为决策层面的层层筛选与主动疏远,多重现实考量促使房东在租赁选择中形成惯性排斥,让老年群体在租房市场中陷入“周期长、接纳度低”的双重困境。


  租房难、难租房,不只是生存难题,现在也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深层的代际冲突与制度困境。“长时间不出门,房东都怕了。”一位北京中介如是说。


  另一方面,能租到也不代表就租得起。老年人租房除了面对房东群体的高度警惕与系统性回避外,往往也要面临高昂的租金压力。


  民政部《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4.7万元,约为城镇在职职工的的45%-75%(私营和非私营)。如果按照《2024年度中国重点城市租赁住房发展告》中整体租金收入比19.3%计算,城镇老年人的租金负担比可能会达到26%-45%之间。


  这意味着,对于很多收入有限的老年人而言,房租占据了他们全部可支配收入的一大部分。


  根据市场反馈和实际案例来看,尽管大多数老年人在租房时更倾向经济实惠的房租,但他们仍然觉得月租金过高,“难以承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月租金中位数已达到4750元。三、四线城市虽相对便宜,也普遍高于1500元,对收入有限的老年人构成现实压力。


  无论是城镇老年人在医疗护理等刚性支出后所剩无几的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老年人依赖微薄养老金与子女接济的艰难处境,在租金支出占比畸高的现实下,租房成本已成为横亘在他们晚年生活前的沉重负担,经济压力让“租有所居”变得难以企及。


  当“租不起”遇上“租不到”:制度保障如何跟进?


  在这场看似小众,实则急剧扩大的社会问题中,无数老人在城市边缘难以寻觅一个栖身之所显得格外冰冷。


  表面上看,平台与政策正在向“适老化”倾斜,实际租房过程中却障碍重重。


  曾有媒体走访北京的中介公司时,发现不少租房中介公司都对租客的年龄作出限制。有中介公司明确表示不为60岁以上老年租客提供拼租服务,也有中介公司表示65岁以上租客不得作为独立承租人。


  线上租房平台则更直接,直接设置“18-60岁”年龄门槛,65岁以上老年人若无子女担保,基本无法完成租赁流程。如在某拼租房源中,系统自动提示“签约人年龄需在18-60岁之间”,超龄用户被迫“隐身”或添加年轻共同承租人。


  有媒体道,一名65岁老人从湖北来到北京帮忙带孙子,却因年龄屡屡被租房中介拒之门外。“我们在老家本来有挺舒服的房子,结果1000多公里跑过来帮忙带孩子,辛苦就不说了,没想到在租房的时候还受这种歧视。”该老人表示。


  一些品牌公寓在“入住要求”中明文写着“限18-40岁”,也有中介以“作息不同、难以社交”等理由直接劝退老年人。即使找到了房源,也需签署“安全责任书”,承诺出现任何健康问题概不追责。


  (来自新闻截图)


  这并非个例,据海新闻消息,有些老年人即便侥幸能租到房,也被要求“提供体检告”,而且有些房东见到是老年人入住,租金也上涨了20%。相比养宠物者还能在房源标签中看到“可养宠物”,但“可住老年人”却从未出现过。


  在一些中介眼里,独居老人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租客”。平台算法的“隐性排斥”叠加中介市场的“显性歧视”,让老年人从一开始就被边缘化。


  除了平台机制与市场偏见,制度层面的保护缺位同样不容忽视。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令禁止歧视老年人,但法律在租赁市场上的执行却面临现实难题。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钭晓东指出,房屋租赁属于民事合同关系,房东与租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房东有选择承租人的自由,故直接认定“年龄限制”违法存在法律难度。


  现实中,一些房东甚至会因老年人租房问题与租客对簿公堂。据上海高院消息,2023年,上海一位房东因租客中含一位94岁、失能老人,认为其“隐瞒情况”构成欺诈而拒绝交房,提起诉讼。


  法院最终判定房东败诉,认为其行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然而在实际租房市场中,诸如此类的“隐性歧视”广泛存在,不少房东宁愿空置房源,也不愿将房子租给老人。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租房困局中,技术、制度与资本形成了一个隐形却牢固的屏障,让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在“租不起”与“租不到”之间徘徊。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日益智能化的租赁市场中,他们甚至连“被看到”的资格都没有。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银发租房困局”正在加剧年轻人的集体焦虑。当“90后”“00后”在社交媒体抱怨“掏空六个钱包也买不起房”时,他们也会担忧“若现在都买不起房,老了连房子都租不到了。”


  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50年,80后、90后父母辈的独居率将达48%,而当前租房市场对适老化改造的漠视、对老年租客的系统性排斥,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独居老人将面临更严峻的“无房可租”危机。


  在破解这场困境的实践中,已有部分城市和平台展开创新探索。广州降低老年人公租房标准,重庆在公租房管理中引入“嵌入式养老服务”,租房平台启动适老项目改造计划,重点改造老旧小区楼道安全设施及其他装置。


  这些实践或许为当前老年人租房困境提供了破题路径,即建立“政策引导-市场激励-技术适配”的三维体系。法律层面需要明确禁止租房年龄歧视并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新建小区强制标准;市场层面需通过税收优惠引导房企开发老年友好型租赁社区;技术层面则要破除平台算法偏见,建立老年人租房需求优先推送机制。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当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要摆脱“居无定所”状态,享受尊严和安全感,但如此现实且简单的愿望,实现的曙光却隐没在漫长的未知之中,遥不可及。


  参考资料:观海新闻《老年人租房,不该被“关”在门外》


  工人日《租房市场如何对老年租客更友好?》


  人物《谁在拒绝租房给老人》


  海新闻《海时评丨不应让老年人陷入“租房难”的困局》


  上海高院《因“94岁失能老人”,房东拒绝向租客交房,法院判了!》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实习生余姿桦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李立军


推荐文章3河声丨3天被拒20次,别轻易说“老人租房难”是歧视

  近日,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社会关注。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部分的中介直言“房东不租给老人”,部分平台甚至将“60岁以上租客”自动归类为高风险群体。


  3天被拒20次,老人租房难却是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如果就此说,房东不是个好东西,或者得出是因为歧视导致的结果,显然这种论调也是不公平的。“老人租房难”,房东的苦衷也要听一听。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房东为何不愿意将房子租赁给65岁以上的老人?


  房东群体普遍存在的顾虑有其现实合理性:老年人突发疾病风险较高,且一旦出现纠纷或意外,房东将面临较高法律和经济风险。最担心的还是,一旦无人照顾的老人,在租来的房屋里出现死亡,不仅会降低房子的原有市场价值,还会导致继续租赁的困难。


  作为房东,租赁房屋本来是为了“赚两个”的,如果老人因为行动不便造成伤害,突发疾病得不到救治,甚至可能“在房屋里死亡”,显然任何房东都是不乐意的,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我们不妨问自己一句:假如自己就是房东,或者是自己的房子是崭新的房子,自己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担忧?


  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房东不愿意将房子租赁给6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是一种“风险规避”,不想因此惹麻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5.4%。其中,我国独居老人数量呈上升趋势。老龄时代的房屋租赁问题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我们确实需要实现“老有所住”和“老有所助”。


  不过,不能把“老人租房难”的问题一股脑儿地推给房东。房东毕竟是为了赚钱的,不是为了惹事的。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有住房租赁市场缺乏对老年群体的适配机制。目前国内租房合同普遍未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既无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条款,也缺少配套的照料服务衔接。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与住房市场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社区养老设施与适老化改造服务的供给不足,进一步弱化了老年人租房的可行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多方协同。首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老年人住房保障体系,通过税收优惠、保险补贴等方式,引导房东接纳老年租客;其次,租赁平台应优化算法,建立基于个体健康状况而非年龄的评估体系,降低房东的风险;再者,政府应该打造一批“老人公寓”实现公益租赁,以填补市场的空缺。


  3天被拒20次,“老人租房难”不是歧视,是待解题的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显然不能让房东一个人承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本文标题:给老人租房被拒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