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进产科整合推荐文章1又有多地推进产科整合

  又有多地推进产科整合:时代变革下的必要之举


  近日,多地纷纷推进产科整合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在当前人口发展新形势、医疗资源配置新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产科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从人口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产科服务需求的显著变化。以往那种产科床位紧张、一床难求的景象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部分产科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产科整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与闲置,使有限的产科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例如,一些地区将分散的产科资源进行集中整合,打造区域性的产科中心,不仅能够提升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还能集中优势医疗力量,为孕产妇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产科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在产科建设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产科人满为患,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产科却门可罗雀,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大型医院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基层,提升基层产科的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则可以发挥贴近社区、服务便捷的优势,承担起更多的孕产期保健和常见产科疾病的诊治工作。这种分级诊疗的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孕产妇能够在合适的医疗机构得到恰当的治疗。


  产科整合也是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产科工作关系到母婴两条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整合后的产科团队可以集中更多的专业人才,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当遇到复杂、疑难的产科病例时,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等多学科专家可以共同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大大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母婴的安全保障水平。同时,整合还有利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诊疗流程,推动产科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此外,推进产科整合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集中整合的产科资源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统筹调配,确保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例如,在疫情期间,一些整合后的产科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孕产妇救治通道、优化就诊流程等措施,保障了孕产妇的安全分娩。


  然而,推进产科整合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确保医护人员在整合过程中的合理安置与待遇保障,如何加强公众对整合后产科服务的认知和信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又有多地推进产科整合,这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它承载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母婴安全的多重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产科整合必将取得积极成效,为广大孕产妇带来更加美好的孕育体验,为我国人口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文章2产科服务价格项目获整合:“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单独立项,支持人性化分娩服务

  6月15日,据国家医保局消息,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30项。


  资料图片 图据图虫创意


  国家医保局表示,《指南》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不再与具体技术细节挂钩,适应临床需要,有助于新技术应用。立项体现技术难度差异,突出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赋能产科平稳运行和发展。


  同时,《指南》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旗帜鲜明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有利于减轻分娩恐惧心理,能够更好适应生育观念转变,促进生育服务提升优化,满足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把“方言”统一成“普通话”


  不再按技术细节立项


  为什么要规范整合产科类价格项目?形象来说,就是要把各地相对有特点的医疗服务项目“方言”变成全国统一的“普通话”。


  国家医保局表示,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各省之间差异较大。以难产接生为例,各地根据不同情形、不同方式,设立了产钳助产、臀位助产、胎头旋转、手取胎盘等多个价格项目,实际上这些项目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比较接近。而过去这些将具体操作与价格项目紧密绑定的立项方式,导致价格项目拆分过细、颗粒度过小,无法很好适应一些新技术的收费需求。


  据介绍,《指南》突出服务产出的导向,原则上按照孕产流程进行分段立项,即妊娠期、产前、生产、产后等各环节,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不再与具体技术细节挂钩,以更好适应临床实际,有助于促进改良创新技术的临床转化。


  “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单独立项


  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


  国家医保局表示,从一线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临床实践的需求,主要是希望新增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更好体现产科医疗技术劳务价值。


  例如,新技术“分娩镇痛”在实践中的矛盾是,一些地方按照原来的椎管麻醉项目收费,医疗机构因无独立的价格项目减少了提供分娩镇痛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则是因麻醉医生数量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此类需求。因此,希望充分发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更好满足无痛分娩等多元化生育服务需求。


  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13%的女性青年存在对怀孕和分娩过程的惧怕心理。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产科类立项,《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旗帜鲜明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


  其中,导乐分娩服务起源于美国,最初是通过音乐帮助产妇放松心情,现在导乐分娩服务已不断丰富,包括由专业人员给予孕妇导乐相关知识讲解及陪伴,进行合理用力及分娩配合指导,应用呼吸减痛、分娩球、腰骶按摩等非药物方法减轻分娩疼痛、协助产程进展,帮助产妇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顺利分娩,减轻分娩恐惧心理,促进改善生产体验。


  产科类服务项目定价存在被低估的情况


  指南立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产科突出体现公益属性,医务人员反映产科类服务项目价格水平总体偏低,技术劳务价值缺乏充分体现。


  今年2月,知名妇产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在微博发文提到“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想把产科关了”,因为开产科很不划算,产科的门诊和住院收费都很低,这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但实际上产科运行成本高,风险大。


  国家医保局表示,产科类服务项目多以人力投入为主,设备投入等成本占比不高,在按成本定价的传统模式下,产科类服务项目定价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在医疗机构内部收入和分配中产科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普通顺产接生为例,三甲医疗机构收取的总费用(不含分娩镇痛)大多数约2000元-4000元,其中接生的核心术式约为600元-800元。


  国家医保局指出,近年,随着产科服务量大幅减少,价格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因此,需要适当跳出成本定价思维,以服务产出质量为基础,构建更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项目,以促进产科平稳运行发展。


  据介绍,立项上体现技术难度差异,对技术劳务价值高、风险程度大的复杂情况和复杂操作,进行单独立项或加收项。以“阴道分娩”为例,设立“阴道分娩(常规)”和“阴道分娩(复杂)”,瘢痕子宫、巨大儿、胎儿臀位等分娩难度及风险大等情况列为“阴道分娩(复杂)”。又如,将“胎心监测”“阴道分娩”“羊膜腔穿刺”等可能涉及多胎的项目,计价单位一律明确为“胎/次”。


  护理类立项指南将出台


  尽快形成覆盖大部分学科的立项指南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也是整个医改的重要方向。编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系统性工程的重要一环。国家医保局前期已先后发布《器官移植》《临床量表评估》《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口腔种植》《辅助生殖》《中医针法》7批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国家医保局表示,正系统开展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整合,编制形成立项指南。下一步,将加快进度,陆续出台护理类等类别立项指南,尽快形成覆盖大部分学科的立项指南。同时,将指导地方加快对接落实产科类立项指南,合理确定产科类新项目的价格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道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料有奖!)


推荐文章3

本文标题:多地推进产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