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方言,各个地方的方言。


  这是华夏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一个念想,像一条跨越星汉的长长脐带……


  河南话的小雨叫滴星,美不胜收。


  唐诗宋词里有滴泪滴露滴水滴雨,唯独辛弃疾把下雨和星辰这两个意象结合到化境: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四川话重庆话把雨伞叫做撑花,妙不可言。


  说雨伞,大家只能想到是一件可以防水的工具,说撑花,浮现的却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朝有首浣溪沙说:东风寒寺夜来歇。


  夜来,是山东话里的昨天。


  天弓,是客家话里的彩虹:


  怅望复怅望,云山挂天弓。


  潮州话把晒太阳叫做借日。


  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常见日边红。


  闽南语里把怕冷叫做惊寒: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写:渔舟唱晚响穷彭李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谱。


  陕西话里把心烦叫做恓惶,李白写:白姑见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


  在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淮语区、吴语区都有大量的城市把勺子叫做调羹。


  把调羹这个动词当作名词来用,有趣至极: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作羹汤。


  还有一首诗叫做: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调羹怎么会有心事呢?原来这里的调羹指的是宰相,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治国若调羹,需要讲究火候。五味合和,方能太平。


  古言旧语,是一代一代人的妙语连珠和口吐莲花,像一锅熬煮了千年的老汤,最终凝聚成了我们今天的四川话,广东话,河南话山,东话,东北话,陕西话,湖南话,闽南语,客家话……


  刚刚学会了卡遛,鸭甩!


本文标题:调羹是哪里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