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说法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说法一。


  说法二。


  一,说法一。


  (一),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


  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


  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


  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


  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


  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


  次年出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


  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


  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


  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黄庭坚。


  (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以谪仙自称,世称金华仙伯。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


  “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


  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调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尉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元丰八年(1085年)庭坚为承议郎,参加校定《资治通鉴》,主持编写《神宗实录》。


  哲宗时元祐八年(1093年),黄庭坚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1094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


  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同年底,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安置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


  崇宁二年(1103年),朝中形势又大变,诏令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的文集。同年十一月,被除去官衔,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


  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黄庭坚在饥寒交迫中凄凉离世,享年61岁。


  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作思路有迹可循,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


  为江西诗派开创者。


  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


  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


  桐城派。


  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崛起于清初,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其四人被称为桐城派“四祖”。


  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桐城获得了“文都”的美誉。


  桐城派一般以康熙年间的方苞为初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桐城派以活动于康熙至嘉庆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主要代表。


  中期主要活动于晚清时期,主要代表有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黎庶昌、吴汝纶等人。


  后期主要活动于辛亥革命以后,其遗老林纾、马其昶等人固守桐城派古文与程朱义理,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斥为“谬种”、“妖孽”。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截至2018年3月,师事、私淑或膺服桐城派的作家,遍及中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


  (二),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左宗棠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来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参赞戎机,抵抗太平军。


  后由曾国藩保举,特旨为四品京堂,率兵号“楚军”,与太平军作战,为扭转战局之关键人物,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封恪靖伯。


  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


  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


  光绪七年(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后病殁福州。


  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者、传承者。


  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


  (三),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属合肥市)人。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


  期间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了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


  死后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


  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斯麦”者。


  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著作多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四),张之洞。


  (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


  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


  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


  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


  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1909年,病卒。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


  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


  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


  其著有《广雅堂集》《輶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二,说法二。


  (一),曾国藩(略)。


  (二),左宗棠(略)。


  (三),胡林翼。


  (1812年7月14日[28]-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或詠芝。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今属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人,


  中国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


  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林翼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


  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期间参与镇压苗民和李沅发起义。


  咸丰四年(1854年),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湖南对抗太平军。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克武昌,他又与湘军罗泽南部发起反攻,至翌年收复武昌,被正授为湖北巡抚。


  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结好湖广总督官文,支持曾国藩,尽力为其筹划军饷,并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


  后在鄂东、赣、皖作战。


  咸丰十年(1860年),陷太湖、潜山,助曾国荃围攻安庆。


  隔年(1861年),太平军迫近武昌,胡林翼率部返救。


  同年在武昌病逝。


  清廷追赠其为总督,赐谥号“文忠”。


  胡林翼在湖北七年,与曾国藩指挥清军与太平军死战。


  因其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较大的功勋,故得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并称为“中兴名臣”,


  又与曾国藩并称“曾胡”。


  有《胡文忠公遗集》行世。


  今人编有《胡林翼集》。


  (四),彭玉麟。


  (1817年1月30日-1890年4月24日),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


  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


  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彭玉麟曾于道光末年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


  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


  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


  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


  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庆,改授提督、兵部右侍郎。


  同治三年(1864年),督水师攻克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


  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


  中法战争时往广东督办军务,率部进驻虎门,上疏力阻和议。


  晚年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光绪十四年(1888年),扶病再阅长江水师,以衰病开缺回籍。


  光绪十六年(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州,享年七十五岁。


  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


  彭玉麟为人清廉刚直,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以“不要命,不要钱,不要官”著名,一生六辞崇职,自称“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


  他于军事之暇,作画吟诗,尤以画梅闻名。所绘梅花“老干繁枝,鳞鳞万玉”,被曾国藩称为“兵家梅花”。


  其“诗书皆超俗”,诗文作品由友人俞樾整理,分为《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诗集》。


  今人辑为《彭玉麟集》。


本文标题:晚清中兴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