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前289年),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人,生前曾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支点。除此之外,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时期,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的传世。


   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以强凌弱”的战争。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时期“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与公输盘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的创始人的墨子,以其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都是以这个宗旨为出发点和依据的。


   “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这无疑是墨子思想最核心的主张。研读《墨子》,我们发现,墨子所谓“兼爱”的本义,还可以更精确的阐述为 : “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博爱”、“亲亲”、“尊尊”、“推爱”是存在差异的。分岐的关键在于,“爱有无差别”这个问题上。“儒家”坚持有,而“墨家”坚持无。平心而论,“墨家”的理想味过浓了一点。非墨子这样的“大贤”,恐怕难以身体力行。《墨子.兼爱》中,墨子费了很大的口舌,回驳对“兼爱”的指责,可终难教读者心服。


   墨子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理由中,有两条是值得一思的 。


   第一条来自现实层面。墨子说,你若不爱别人的亲人,别人也不爱你的亲人。爱“有别”的结果,只能是“交相恶”。因此,必须行“兼爱”之道。这与墨子的一个观念紧密相关,即“爱人者人必爱之,恶人者人必恶之”,“爱、恶之行,必有相应的报赏”。其实,这也不是确然的。但强调只有无私的爱,才能召唤爱;只有整个社会树立起互爱的风尚,人们才能幸福生活在其中。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条理由具有很浓的宗教意味。与其它学派不同,墨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意志,据墨子说来,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其论证方式很独特,大意是说,上天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说明他兼爱着人类,他必不愿看到世人互相残害,而是一心要人们相爱相利。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基于这一教义上的“博爱理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相通的。


   从墨子的这两条理由,我们发现墨子一个极重要的特点 : 他是合极度实用主义和极度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人物。而这两种主义,通常是不能并存的。它们在墨子的思想里构成了一种张力,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个,在那个时代“高难度”的道德标准,并全身心地投入实践。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完成它的,只有“圣徒式”的人物。


   “非攻”,大概是“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直接源于“兼爱”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诸侯君王“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


   墨子愤慨于某些高谈“仁义道德”的战争辩护士,抨击他们“明小物不明大物”。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具说服力,墨子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攻伐之事悖于“天理”外,更列举了历史上“穷兵黩武”,招致败亡的实例,说明侵略战争损人害己的实质。这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但热衷于“兼并”的各诸侯国的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然而,他的努力奋斗,所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治国理论。这一理论,在具体的行政层面上,以“尚贤”、“尚同”主张为代表。“选贤任能”,其实是除“道教”以外,先秦诸家的一致主张。墨子的“尚贤”,只不过在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用人才”比儒家更彻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却数“尚同”主张。“尚同”,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出操列队时,一起向排头看齐,排头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个人看齐,如此递进,最终使队列整齐划一。墨子要下一层向上一层的人“看齐”,上一层的人向再上一层的人“看齐”,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齐。这种“看齐”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立身标准等,无所不包括。为什么要如此急切的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以致不避专制之嫌呢?是为了遏止“乱”。身处“乱世”的墨子,目睹“乱”给百姓带来的祸害,对此深恶痛绝,因此难免推出激进的主张。他要对“乱”下一付猛药。这是我们可以理解,但却无法苟同的。


   从“尚贤”、“尚同”主张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墨子思想的一个内在矛盾,即“精英主义”和“平民立场”的冲突。一方面,墨子几乎是平民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全力为苦难的民众鼓与呼,他的平等主义理想是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治国必须依赖“精英”,一个严密的等级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之必须。看来这一矛盾的对立,在墨子思想中,并未得到逻辑上的完美统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处,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义”或“岐视平民”的立场。


   “实用主义”精神在墨子思想中,显露得最直接的地方,应该是“节用”、“节葬”的主张。“节用”的观念,在生活艰苦的平民中是很强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场上,不能不坚持这一主张。而且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把一切无实用的“巧而华”的东西,都视做“浪费”,要求权贵们也和他一样,过清苦朴素的生活。且不论他的呼吁,绝不会得到权贵们的响应。我们细究一番,发现这种主张其实与一种认识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即是 : 天下物资本非十分充裕,必须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天下人皆得温饱。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才可能的。所以,必须坚决反对之。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是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靡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墨子的宇宙观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的。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与“宇”的定义。即 : “久”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断的。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有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


   关于数学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 : “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 : “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 : “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 : “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圜”即“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 : “四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墨经上》)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关于哲学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在墨子看来,不应当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 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意”,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也”。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含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关于逻辑


   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墨子自觉地、大量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的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毛泽东主席自幼熟读经史,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是对墨子,有一种执着的偏爱,并深受墨子思想的影响。在延安时期的一次生产运动总结大会上,毛主席说:“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他也种田。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历史上几千年来,做官的不耕田,读书人也不耕田。……”


   毛主席对墨子的“节用”思想也很看重,他的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倡导大家身体力行“节用”。


  


  


本文标题:墨家的创始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