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马修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可惜在当时的法国乡下,他的才能根本得不到重视。于是,马修来到了一座名为“池塘底”的少年教养院做学监。这座与世隔绝的教养院里,聚集着一群少年,他们要么是孤儿,要么几乎被父母放弃。在一般人眼中,这群孩子顽劣不堪,品行堪忧,无可救药。可是马修依旧对他们倾注了爱和心血。


    来教养院的第一天,马修就见识到了这群孩子有多么无法无天——学校的神父因为拆穿了一个孩子的骗局而遭到报复,被戳伤了眼眶。校长用高压手段管理学校——在找出伤害神父的肇事者之前,学校取消一切娱乐活动,学生们还要轮流关禁闭。当然,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揭发。看着一个大声申诉自己无辜的孩子被关进了禁闭室,马修心情无比复杂。他不忍心孩子们被这种惩罚措施连累,更担心孩子们会互相诬陷。


    马修对孩子们的包容,体现在方方面面。考试时,校长面无表情地提问学生问题,马修在校长身后使劲提示;有一个学生在禁闭期间母亲来探视,马修怕母亲担心孩子惹是生非,于是谎称这个学生去医院拔牙了。


   马修这些举动,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逐渐接受了他,都认为“马修是个好人”,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他。面对一群从小缺失爱,也让人爱不起来的孩子们,马修对他们展示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和宽容。


   孩子们终止了一系列“恶行”,并非因为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而是因为马修对他们的爱,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不需要做出出格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因为马修总是会给他们足够的关爱;他们不需要用激烈的反抗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马修会平等地对待他们。正是马修无差别的爱,才使得这群孩子心里的坚冰得以融化,能够敞开胸怀接纳身边的人。


    来到教养院之前,马修曾经发誓,绝对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发现教养院竟然没有音乐课之后,马修萌生了大胆的想法——组建一支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心。尽管校长并不看好这个主意,马修还是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他致力于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加入到合唱团中来。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调,马修就让他做谱架;孤儿佩皮诺不会唱歌,马修让他做自己的助理。每次合唱团排练时,马修都把佩皮诺抱到讲桌上听大家唱歌。


   就这样,马修白天教孩子们唱歌,晚上为孩子们写歌。并且发现了一个唱歌奇才。莫翰奇原本是个问题儿童,被上一任老师评价为“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有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马修让莫翰奇担任合唱团的主唱。他无数次被莫翰奇的嗓音打动,也惊讶于这个孩子惊人的音乐天赋。他还向莫翰奇的母亲建议,应该把莫翰奇送去音乐学校。但是,当马修发现莫翰奇逐渐骄傲起来时,他便取消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你的嗓子不错,不过这里不是缺了谁就不行,没有你的独唱也没问题。”


   “池塘底”合唱团已经声名日显,公爵夫人都想来身临其境地听一听孩子们的歌声。为公爵夫人演出那天,整个合唱团都正装出席,只有莫翰奇尴尬地站在旁边。演出进行得非常顺利,到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时,马修出人意料地向场外的莫翰奇发出了邀请。受宠若惊的莫翰奇立刻调整姿势,参与到合唱中来。注视着马修,莫翰奇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回想起莫翰奇的笑容,马修在日记中写道:“在莫翰奇的眼神里,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和被谅解后的快乐。而且,对于他来说,这是第一次懂得感激。”


    数十年过去,莫翰奇成了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而马修也早就离开了“池塘底”教养院,继续做一名默默无闻的乡间教师。马修创作的每一个音符,都流淌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池塘底”这片荒芜的土地,在他的浇灌之下,也成了一道明媚的色彩。


    《放牛班的春天》让大多数人都想起了自己的恩师,感慨老师是如何言传身教,改变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被善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放牛班”也有春天。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孩子生下来就是恶魔,也没有孩子无可救药,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再卑劣的生命,也会被唤醒人性的光。


本文标题:放牛班的春天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