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讲“渲染了某种氛围”。


  “渲染”,本是一种绘画技巧。就是用水墨淡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往往是先用较重的墨画出主干,再用掺了水的淡墨去涂涂抹抹,所以是渲、是染。所以,从根本上讲,渲染,是一种正面的描写。它渲染出的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正如氛围。


  而关于“渲染”,最难的在于区分“烘托”。


  一言以蔽之:“烘托”有一个中心,而“渲染”没有。


  烘托是要有个中心的。犹如,众星拱月。月是中心。众星的作用就是烘托。所以,从根本上讲,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


  比如塑造人物形象的题目。那些被我们说来“烘托”人物形象的,都是人物形象之外的,也就是都是“侧面”的。比如,某个“小好人”,烘托了“大好人”的“好”的品质;又如,凄风苦雨,烘托了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而“渲染”是没有中心的,它的目标在于塑造一个整体。比如,在这幅图中,没有“一个”要刻意表现的“中心”,比如太阳或者某朵小花儿。它要表达的是小花儿、小草儿、蝴蝶儿、太阳“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有的同学可能会纳闷儿:为什么我老是见答案说“渲染了某种氛围”,然后紧接着就是“烘托了人物什么心情”呢?渲染和烘托是不是一样的呢?


  当然不是。


  氛围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单个的东西,不足以称氛围。多个景物,才能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氛围,用来描述这个过程的词语就叫“渲染”。


  之后,当这种氛围服务于某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它就退居而成为一个侧面的东西,我们也不再去侧重它的整体性。这时,它就像一个次要人物形象或者一个物件一样,起到的都是“烘托”人物形象这个中心的作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它使用的手法是“烘托渲染”了——因为,它们是被同时运用的。


  比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前两联讲,秋天里秋风急,鸟儿在清渚白沙里孤独地飞舞盘旋,树叶茫茫无际、萧萧而下,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这两联是写景的,写了秋风、天空、猿啸之声,还有鸟儿与清渚白沙,以及无尽的落叶和滚滚的长江。它写了这么多,但没有一个聚焦的中心,所以它们是共同“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对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悲”又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这时候作者之“悲”就成了聚焦的中心。


  ?


本文标题:渲染和烘托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