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叙


   “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唐古拉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海拔5231米,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亦是长江的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是横亘中国西南部的主要山系之一,基本属于近东西走向山系。该山系由两条主要的山脉构成,即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及其向东延伸的唐古拉山。该山系源于帕米尔山结,西起中巴边境的印度河东侧,东连横断山脉,东西跨经度22°,在行政区划上,该山系分属西藏的阿里、那曲、昌都市和青海省玉树地区。


   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该山脉西部始于长江源头的沱沱河与扎加藏布河之间,东部止于澜沧江上游的解曲,全长约1000千米,宽达150千米,山峰海拔一般5500—6000米,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以青藏公路所经过的温泉垭口为界,西段山体大致呈东西走向,东段转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它既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


   唐古拉山·游历感知


   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是长江的源头。它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四、五月间的高原,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着。


   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这里是世界铁路第一高站,也是列车在格拉段将要停靠的第七站。


   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视野开阔望得远。这一带是一片冻土,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山口天气极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现象。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所以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


   唐古拉山是藏区名山,又叫唐拉山或唐拉岭,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岭”,亦为传说中藏区著名的山神。其位于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全长约1000公里,宽约150公里。一般海拔5500~6000米。


   唐古拉山周边风景区,山地间有许多宽大的盆地,是良好的牧场。以刚才雁石坪往南所经过的温泉哑口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属高寒荒漠景观;东段属高寒灌丛草甸景观。在唐古拉山口这段铁路和公路之间,有海拔6022米的巴斯康根峰。在唐古拉山口上,视野比昆仑山口开阔许多。


   唐古拉山口是西藏的门户,那是一枚英雄才可以悬挂的勋章。虽然唐古拉山这一段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险峻,可以说是很柔和。因为山上的植被覆盖的严密,没有被破坏,有些地方从远看就像人的皮肤那么细腻,有种童话般的景致,但远处的雪山和寒风又会提醒这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快到唐古拉山口时铁路会与109国道分开。


   都说海拔5000米以上称“生命禁区”,其实中国作家陈运和站在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口标志碑写诗《过唐古拉山口》:“时而阳光,伴随走一走;时而冰雹,双肩抖一抖。进入生命禁区,登临敢昂首;何惧空气稀薄,下车喜逗留。2005年6月9日的印辙,刺骨寒风写感受,海拔5231米的险境,飒爽英姿显身手——山高,高不过诗人脚板;春浓,浓不过歌者追求”。


   唐古拉山口距离格尔木604公里,一般坐火车或者汽车去拉萨路过时参观。从那曲驾车前往4个小时即可到达,中途期间路比较崎岖,将会遇各种天气的变化。


   唐古拉山·地质境域


   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全长约1000千米,宽达150千米。以青藏公路所经过的温泉垭口为界,西段山体大致呈东西走向,东段转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在行政区划上,该山系分属西藏的阿里、那曲、昌都市和青海省玉树地区。


   在地质学上,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薄皮构造的一部分,是由其南边的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和北边的澜沧江断层带夹峙的产物。


   唐古拉山脉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角闪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微斜条纹长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班岩等,此外还发育有含电气石的花岗伟晶岩和花岗细晶岩等脉岩。大部分岩体长轴近于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也有一些岩体(例如阿木岗石英闪长岩体)长轴呈北东向,明显受次一级断裂的控制。


   唐古拉山脉昌都市,其岩石类型较为复杂、而依其岩石类型的组合和侵入时代可划分为东西两个条带。西带分布在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带内出露的岩体以规模较大的岩基为主,此外还有岩株、岩墙和岩脉等小岩体。主要的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岩、角闪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东带大致位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可分为两个时期的岩类来说明。


   一是海西期花岗岩类。大多分布在金沙江附近,岩石呈岩基和小岩株产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二是印支一燕山期花岗岩类。这一时期的花岗岩类与西带相比,岩体规模较小,以岩盖、岩瘤、岩盘、小岩株以及独立的小岩枝产出,而且往往呈群体分布。但是,江达的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群、玉龙的花岗斑岩群等也有个别较大的岩株,而岩石的种类比较复杂,主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斑岩、黑云母角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等。


   唐古拉地槽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动。奥陶纪时期的塔康运动形成了地台的褶皱基底,构造变动以强烈的柔褶为特点,岩石发生了中、浅度变质。早二叠世末期的海西运动在该区影响广泛,西部以褶皱运动为主,盖层发育了过渡型褶皱,造成了与其上二叠统角度不整合关系。中东部以造陆运动为主,上、下二叠统间多为平行不整合关系。燕山运动在该区有较大的差异,唐古拉地区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喀喇昆仑及昌都市发生在早白垩纪末期。


   这次运动使东部地区结束海侵所造成的构造变形,除昌都市中生代地层褶皱较为开阔平缓外,其他地区以过渡型一线型褶皱为主,而且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中始新世末期的喜马拉雅早期运动使该地区全部结束海侵历史,中始新统被轻微褶皱,但断裂活动仍十分强烈。


   唐古拉山系地区有两个变质带,即西南部的日土—改则变质带和东中部的戈木一江爱山变质带。前者大致形成于燕山运动的中期,后者大致形成于西藏地块变质作用的第一高潮一印支晚期到燕山中期。


   唐古拉山系在区域地貌上大致分属两大地貌类型区,一是北羌塘高原湖盆区,二是三江流域峡谷区。其中前者在山系所属地貌类型区中范围较大。


   北羌塘高原湖盆区,从黑河公路一线以北,直至昆仑山麓的广大范围内,过去被称为“藏北无人区,是青藏高原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为5000米左右。横贯东西的昂龙岗日一木嘎岗日及其余脉是它的南缘山地,在地质构造上相当于藏北大断裂的断块山体,与构造相适应,亦呈现南陡北缓的地势,并为宽谷盆地所贯穿。


   三江流域峡谷区,北羌塘高原湖盆区是唐古拉山系所属地形区的最东部分。三江流域峡谷区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河谷地貌、冰川冰缘地貌及岩溶地貌等,其中以河谷地貌最为发育。


   唐古拉山·形成演变


   唐古拉褶皱带原系欧亚大陆边缘的活动带,属于陆缘海至半深海环境。该地区的地壳发展具有稳定和活动的两重性及横向变化较大的特点。大致在奥陶纪塔康运动后,唐古拉地区开始结束地槽的发展,自志留纪转为地台,并与冈底斯、喜马拉雅连成—体,成为印度地台的北缘。


   西部石炭一早二叠世活动性较大,出现了复理石一基性火山岩建造,甚至在羌塘的腹地也有大规模的海底喷发。同时,海西运动影响又十分广泛,不仅地层褶皱、岩石变质,在喀喇昆仑还有中酸性岩浆侵入。中生代情况类似,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的土门格拉群和中上侏罗统的雁石坪群都是巨厚的冒地槽类型复理石沉积,燕山运动更为强烈,并有较广泛的中酸性岩浆侵入。


   因此,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带基本属于一个中加里东期褶皱带(在奥陶纪封闭)。唐古拉山脉在中生代时,因为羌塘地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褶皱隆起并逐渐露出海面。以后,这一地域受新生代几次造山作用的影响,继续上升,而形成如今的山体。


   唐古拉地区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始自新生代的中始新世末期。急速抬升运动对现代地形的发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该地区有很多古地形尚未被后期的侵蚀力量破坏,有些则以残存的形式给现代地理环境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这些古地形中,最重要的是古夷平面、古冰川地形以及古熔岩地形。


   唐古拉山脉可以明显地看到两级古夷平面,代表该区在拾升过程中两次比较稳定的时期。地面曾两次被侵蚀至准平原或接近准平原状态,而现在这两级夷平面分别分布在巨大的高程上。


   第二级,即低一级的夷平面,海拔一般为4500—5000米,保存完整且分布广泛,在地貌上表现为开阔的盆地和宽谷,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现在的高原面。例如,在北羌塘高原的中心部分海拔最高,也仅为4900米左右,而该地区的北部、西南部以及西部湖盆海拔仅为4800米、4600—4700米,只有西部的班公错海拔在4500米以下,为4200米。这些充分说明第二级夷平面在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地区有明显的反映。同时,该地区的许多地方,这一级夷平面仍然是当地的侵蚀基准面,继续接受着物质的堆积。


   第一级也即高一级夷平面,一般在海拔5000—5200米,切过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及老第三纪构造。在唐古拉山,此夷平面上盖有中新世溢出的中基性火山岩和上新统岩层。因此,关于它的形成时期可能在中新世。此级古夷平面普遍受到后期的地形切割,现在以山前平台、平顶山脊、方山或桌状山、大致等高的山顶面以及宽坦的山地哑口等形式保存其古夷平面的特征。在北羌塘高原上连续分布的山地多在海拔5200米左右,代表着第一级古夷平面即山原面的残留。在山原面之上海拔6000—7000米的高山只是该级古夷平面的蚀余残丘。


   在唐古拉山系地区隆起上升的过程中,各个冰期气候对冰川的发育和形成有显著的影响。现已初步确定,在早更新世,因该地区海拔不高,冰川的发育规模不大。在以后的3次冰期中,最早的一次冰川作用的规模较大,以后渐次减小。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该区深居内陆,加上有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屏障作用,故而就整个地区来看,冰川发育并非十分普遍,只是在超过6000米高山上有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冰帽的发育。例如,在普若岗日、藏色岗日、昂龙岗日以及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地有较大范围的山谷冰川和其他类型冰川的发育。冰碛物则常堆积于现状高原面的山麓平原或盆地边缘。古冰川的遗迹常见于现代冰川附近。


   现代冰川和古冰川在高原面和山原面上不甚发育,但在喀喇昆仑山和东部的唐古拉山上冰川相当发育。据统计,其中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地就有冰川1848条,冰川面积达4647平方千米多,冰储量达604.49km3,成为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东部的唐古拉山冰川也相当发育,据统计,冰川有936条,冰川面积为2082—千米,冰储量为62km3。丰富的冰川水成为发展西藏经济的重要资源。


   唐古拉山系地区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不大,故古岩溶地形远不及古夷平面和古冰川分布广泛,加上古岩溶地形受到后期的寒冻风化作用的剥蚀,往往难以辨认。但是,在该区的有些山地,如鲁日山等地,也有峰林石墙发育。它们的存在,再次说明在该地区的地质历史上曾经有一时期气候是湿热的,从而也再次显示了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巨大变迁。


   另外,唐古拉山系地区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大幅度隆起以及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还导致了该地区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以及地形的回春。东部的昌都市位于高原的边缘地带,每次地面抬升,河流的侵蚀力就得到一—次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河纵剖面裂点不断向高原内部深进,最高裂点以下的地带形成回春作用带。回春带内分水岭迅速移向高原内部,一些高原湖泊因河流溯源侵蚀而被凿穿,前期地形遭受不同程度同时,有些河流阶地的发育也与此有关。同时,有些河流阶地的发育也与此有关。


  附注;部分图片援藏游历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


本文标题:唐古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