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词牌名)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


  词牌名菩萨蛮


  别名菩萨鬘、子夜歌、重叠金等


  字数四十四字


  始兴年代唐代


  流行年代宋代


  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格律菩萨蛮词牌格律


  菩萨蛮词牌沿革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唐昭宗还填制了两首《菩萨蛮》词。韦庄、冯延巳等也写下了很多名作。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都有《菩萨蛮》词传世。此调在唐宋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菩萨蛮”曲名见于《教坊记》。《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菩萨蛮词牌,《尊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按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菩萨蛮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此调以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正体,按元好问《中州集乐府》王庭筠词“断肠人恨馀香换,尘暗琐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李晏、孟宗献俱有之,盖回文体也。每句一回,即同李白词体。或以单调另分一体者误。 温庭筠词前段起句“牡丹花谢莺声歇”,“牡”字仄声。后段起句“无言匀睡脸”,“无”字平声。第二句“钗上蝶双舞”,“蝶”字仄声。结句“无憀独倚门”,“独”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


  变体一,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以朱敦儒《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为例。此即李词体,但后段仄韵、平韵即押前段原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秋风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敧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


  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叶韵,两平韵。以楼扶《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为例。按《太平乐府》无名氏词“镜中两鬓皤然矣,心头一点愁而已,清瘦仗谁医,羁情只自知。”仄韵即叶平韵,名“三声叶”,元人多宗之,此词即其体也。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丝丝杨柳莺声近,晚风吹过秋千影。寒色一帘轻,灯残梦不成。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耳边消息在,笑指花梢待。又是不归来,满庭花自开。


  菩萨蛮·大柏地


  词牌名:菩萨蛮|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áo)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古诗简介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


  翻译/译文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鲜艳。


  注释


  全篇守谱押用四部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庆两平相问。具体地说,“紫”、“舞”相叶;“阳”、“苍”相叶;“急”、“壁”相叶;“山”、“看”相叶。其中“紫”、“舞”本不同部,盖用方音取叶。


  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319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县、石城县相邻,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彩练:彩色绢带,喻虹。


  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关山:泛指附近群山。


  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


  苍:青黑色。


  鏖战:苦战。


  急:激烈。


  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


  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近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今朝:如今。


  看:此处读平声。


  赏析/鉴赏


  词的上阕,诗人主要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寓情于景物之中。美妙的想象,引人无限的遐想。下阙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过去写到现实,由叙述转到抒情。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才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诗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段落赏析


  此词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主题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古往今来,吟咏战地的诗文,不胜枚举。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发出“独怅然而涕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亦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无非是描绘战地凄惨景象,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达惆怅心情。


  诗人打破以往陈旧的模式和内容,以乐观豪迈的激情,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战地风景,歌颂革命根据地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相关古诗分类


  借景抒情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的诗词曲代表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本文标题:菩萨蛮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