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越和逾越的区别
僭越与谮越
先来看僭越。
僭越:jiàn yuè,释义:指专超越本分或规定的范围,或可做谦词。僭越属是一个带有不安分守己的贬义词。古时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古代礼数十分森严,稍有僭越就会有杀身之祸。出自《魏书·清河王怿传》:“谅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别,宜杜渐防萌,无相僭越。”例句:你只要做好分内的事即可,千万不要僭越权责。
1、超越本分行事。2、用为谦词。
出处
词语释义
僭:超越(本分)
【形】
1、虚伪
僭而无征。——《左传·昭公八年》
覆为我僭。——《诗·大雅·抑》
又如:僭乱(虚妄淆乱);僭词(虚妄之辞)
2、过分
不僭不滥,不敢怠遑。——《诗·商颂·殷武》
又如:僭溢(过分);僭奢(过分奢侈)
3、差失,罪过;乱
不僭不贼。——《诗·大雅·抑》
4、表示自谦。如:僭先(越礼先。谦词);僭忝(谓越分愧居上位。用为谦词);僭易(冒昧、轻慢。谦词);僭谈(谦词。所说的超越本分)
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现在指无权冒用或要求;盗用;非法霸占; 用了自己的级别所不应该用的礼仪等。
可与越俎代庖对照使用。
在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的献辞中有提到。表示臣下身居卑位敢于指点君王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犯上行为的谦辞。
僭越详细释义:
1、超越本分行事
《魏书·清河王怿传》:“谅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别,宜杜渐防萌,无相僭越。”
《北史·卷一九·魏孝文六王传·清河王怿传》:“谅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别,宜杜渐防萌,无相僭越。”
宋代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今某自有章宪样子,岂敢事事干与,犯僭越之诛。”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玄德不能隐讳,遂曰:‘舍弟见 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
明代归有光《上赵阁老书》:“君子伸於知己而诎於不知己,是以冒渎而忘其僭越焉。”
王任叔《疲惫者》:“五六十岁的老翁,讨了一个老婆慰慰寂寞,在中国的社会里并不算什么一回事。然而在他便觉得有些僭越了。”
金庸《笑傲江湖》:左冷禅道:“由此更上二百步,是古时帝皇封禅嵩山的封禅台,地势宽阔,本来极好。只是咱们布衣草莽,来到封禅台上议事,流传出去,有识之士未免要讥刺讽嘲,说咱们太过僭越了。”
2、用为谦词
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小旦﹞何不行个令儿,大家欢欢。﹝丑﹞敬候主人发挥。﹝小旦﹞怎敢僭越。”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
基本含义:超越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越过界限,侵犯他人权益。
详细解释:僭越是由“僭”和“越”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僭”指超越、侵犯,而“越”指越过、超过。合在一起表示某人超过了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越过了界限,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使用场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超越自己的能力或地位,冒犯他人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讨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等。
故事起源:《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一个与“僭越”相关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一个官员叫齐僭,他为了获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无视法律和规定,越过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这个故事成为了“僭越”这个成语的起源。
僭越例句:
1、在古代礼数是十分森严的,稍有僭越就会有杀身之祸。
2、神人即已消亡,于是群雄相继而起,纷纷僭越称王。
3、凡王之血,必以剑终,色欲,饕餮,汝必以痛,偿还僭越,贪婪,懒惰,汝必以眼,偿还狂妄,傲慢,妒忌,汝必以血,偿还背叛,我重临世界之日,诸逆臣皆当死去!
4、僭越自己的界限让我着迷。这一切发生在我想书写下真实的那一瞬,因为真实超越了我。无论真实指的是什么。
5、汝必以痛,还之僭越,汝必以眼,还之狂妄,汝必以血,还之背叛,凡王之血,必以剑终。
6、首先他得把要想僭越此位的人除掉。
7、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主体的僭越,以引导人们顺应天道,追求圣人境界。
8、国会僭越了迄今为止属于各州领域中的权力。
9、但他们从来都注意分寸,避免僭越。
10、在对自由的诉求中,阿尔文太太对禁忌的质疑僭越了文化边界。
11、你斥责了家臣的僭越,但又不想被视为没常识反传统的朋克领主,于是严肃指出,“打老婆必须出于正当理由”。
12、云傲宇走在最前面无人敢僭越他,剩下的人无不跟他他的屁股后面,他领头出场自然是焦距了所有人的目光,潜龙城第一天才之名足以让他享此荣光。
13、迁,乃藐视天子,僭越彝伦,私心炽盛,贪欲无厌,交相攻战,轮番称霸,荼毒生灵,蹂躏天下,此正谓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宋襄之大罪也。
14、僭越了,在下略知一二,就试来说说。
15、私自收税,这时僭越司徒的职权,还有挪用税款的罪项,就让司徒定罪吧。
16、不要僭越一些东西,否则你会停不下来的。
17、这如何可以,辈分本就应该入门先后,诗晴岂可僭越!
18、神人即已消亡,于是群雄相继而起,纷纷僭越称王。
19、若是没有高人出手蒙蔽本王的推演的话,本王的推演绝对不会有错,大限就在近日,我儿,在我死后,你要恪守臣职,不得僭越,犯上作乱,毁我一世名节。
20、如果是一般的案子,让属下去做,还可以看作是对属下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可是像这种僭越要案还让属下去处理,就显得不合理了,不过他没有点破。
再来看谮越。
谮,zèn,释义:说坏话诬陷别人。
详细释义:
动词(形声。从言,赞(zǎn)声。本义: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同本义
谮,谗也。 ——《玉篇》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诗·小雅·巷伯》
夫人谮公于齐侯。 ——《公羊传·庄公元年》。注:“如其事曰诉,加诬曰谗。”
浸润之谮。 ——《论语·颜渊》
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 ——《韩非子·奸劫弑臣》
[牛金星]因谮其( 李岩)欲反。 ——《明史》
又如:遭谮(遭到诽谤谗害);谮语(谗言;说别人的坏话);谮人(诬谗他人);谮害(进谗言伤害)
一说:
谮越是指诽谤、毁谤、中伤他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谮越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被谮越者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且也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我们应该谴责和抵制谮越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谮越行为不仅会造成被谮越者的心理伤害,还可能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在企业中,如果某个员工被谮越,可能会受到上级的打压和排挤,导致其工作受阻。在个人生活中,被谮越者可能会遭到社交圈的排斥,从而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负面影响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谮越行为的出现往往与人们对于一些问题的歧见有关。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观点,但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如果我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应该通过理性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另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平等、客观、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谮越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谮越”(zèn yuè)是错误写法。
谮越和僭越读音一样:jiàn yuè。
“谮”,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èn,最早见于金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谮”的基本含义为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如谮言、谮语。
“僭”,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iàn,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僭”的基本含义为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如僭越、僭妄;引申含义为虚伪,如僭乱、僭词。
在日常使用中,“僭”也常做形容词,表示过分,如僭溢、僭奢。
谮读jian时是通“僭”,意思是不信,相欺。
谮是一个多音字,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意思。谮读zèn时,意为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常用组词有谮言、冤谮等。而当它读作jiàn时,则通“僭”字,意为不信,互相欺骗。
僭越和谮越的区别
“僭越”和“谮越”都是汉语词汇,它们的字形相似,但在读音和含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读音
僭越:读音为 jiān yuè。
谮越:读音为 xiàn yuè。
含义
僭越:指超过本分,擅自行动,干涉别人的事。
谮越:指诬陷,诽谤。
具体区别
1. 侧重点不同
僭越侧重于行为的僭越,指超过本分,擅自行动,干涉别人的事。
谮越侧重于言语的僭越,指诬陷,诽谤。
2. 对象不同
僭越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谮越的对象通常是人,指对他人进行诬陷和诽谤。
3. 产生的后果不同
僭越可能导致僭越者受到惩罚,也可能导致事情的混乱和失控。
谮越可能导致受害者的人格和名誉受到伤害。
4. 相关词语
僭越的近义词有:逾越、越俎代庖、擅自、专擅、干涉、妄为等。
谮越的近义词有:诬告、诽谤、中伤、陷害、栽赃、谤讪等。
例句
他僭越了自己的职权,擅自做出了决定。
他经常谮越他人,造谣生事。
总结
“僭越”和“谮越”都是汉语词汇,它们的字形相似,但在读音和含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僭越侧重于行为的僭越,指超过本分,擅自行动,干涉别人的事;谮越侧重于言语的僭越,指诬陷,诽谤。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区分“僭越”和“谮越”。
谮字不读zān,不念jiàn,那正确读音是?谮字的来源和字形演变是?谮怎么读,什么意思?
原创 平安喜乐 辛林学园 2024-02-26 09:21 内蒙古
哈喽,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的汉字是——谮。谮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出现,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起来看看吧。
一、谮字怎么读
谮字是一个多音字,谮字的读音分别是zèn、jiàn。这一点可以在许多古籍中得到印证,例如在《韵会》、《唐韵》、《正韵》中有这样的记载:庄荫切、侧荫切、子念切等等,这些记录足以说明谮字的拼音为zèn、jiàn。谮字的繁体字、异体字写作譖。
二、谮字的来源和字形演变
谮(譖)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也就是说,谮字的形状是由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意思或读音。谮字的意思是诽谤,也就是说,故意说别人的坏话,捏造事实,造成别人的名誉损失。
谮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篆文中,篆文的谮(譖)是由言和朁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言字部分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话,表示谮的本义,也就是说话。朁同僭(表示虚假),表示所说的谗言、坏话皆虚假不实。谮指的是用言语来破坏别人的和谐,制造纷争。朁除了表示虚假的意思,还有“间”的读音。所以,篆文的谮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读音的字。
随着汉字的发展,篆文逐渐演变成了隶书,隶书的谮比篆文的谮更加简洁。
谮字是“朁”的加旁分化字,也就是说,谮字是在“朁”这个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偏旁,形成一个新的字。
三、谮字的本义
当谮字读作zèn的时候含义如下:
谮字的本义为?说坏话诬陷别人。在说文解字》中,对“谮”字的解释是“愬也”,这里的“愬”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诬告、诽谤。
孔子的《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侵润之谮,肤受之愬。
这段话的意思是,谗言和诽谤是两种不同的攻击方式,前者是隐蔽的,后者是直接的。 谗言就像流水似得,慢慢地影响人,史人不知不觉地对被谗者产生怀疑和反感;诽谤就像刀字一样,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因为痛苦和愤怒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
这两种方式都是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都是对君子的考验和伤害。 一个人能够不受这两种攻击的影响,能够保持清醒和理智,能够辨别是非,那么他就,是一个明智的人。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不让谗言和诽谤在我们这里行得通,不让小人得逞,不让自己陷入困境和误区。
四、谮字的引申义
当谮字读做jiàn的时候含义如下:此时谮字通“僭”字,指?相欺,不相信。
《诗经·大雅·桑柔》是一首反映周厉王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诗歌。诗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朋友已谮,不胥以谷。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之间不再真诚相待,没有信任和友谊。这首诗是周厉王时期的卿士芮良夫(芮伯)刺责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奸佞,导致国家混乱,百姓苦难。
诗人以桑树为喻,比喻百姓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哀叹天不怜民,君不爱民,而朋友之间也失去了信义,进退两难,陷入困境。诗人还赞扬了圣人的远见卓识,批评了愚人的狂妄自满,劝勉君子要有良知,不要被贪欲所蒙蔽,要为民谋福利,不要为祸国家。
小结:
僭越与谮越是不同的,不能混淆。一说,谮越是错误的用法,尤其中学生要注意,不要使用。
2024年5月5日于郑斋
本文标题:僭越和逾越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