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完了九九八十一天,冬天才算过去。


    民间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到今天,我们已经度过了最寒冷的三九、四九天,又度过了春意萌动的“五九六九”天。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五九六九以后,大地逐渐回春,天气转暖,有些地方的柳树已经开始抽芽了。


    今天,谨录唐诗中的几首咏柳诗,用一种欢快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城东早春》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作,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此诗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对比鲜明,含蕴深刻,堪称佳篇。


    春天乍到,杨柳吐绿,像是在迎接春光。那嫩绿浅黄的柳枝在楼台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袅娜的杨柳多情而柔美,令春风也不由得要妒恨吧?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不以实道来,而说是垂柳有意撩逗春风。“世间谁敢斗轻盈?”垂柳暗以体态轻盈的美人赵飞燕自喻,写出其纤柔飘逸之美。这一问,从反面肯定了垂柳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也显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不敢吃饭,而白白饿死。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这首诗咏垂柳,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刻画出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是一首具有韵味的咏物诗。


   贺知章这首咏物诗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别出心裁地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一问一答,跳脱有致。


    瞧那些杨柳,似乎含着烟,惹着雾,每每都显得那么的依依不舍。万般的思绪与千条的柳枝飘拂在行将落去的余晖中。为了把思念之情传达给远行之人,还是不要把杨柳都折尽了啊。一半留下来陪着你相送远行之人,一半留下来等着将来迎接他们的归来。李商隐前面把杨柳写得这么美,如此之通人性,如此依依不舍,千愁万绪,都替你表达了,如何还舍得去折呢?所以我以为,李商隐这“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半加一半,也就是希望大家都不要折了。“休折尽”应该是看到大家在折,劝说不要再折了,再折就尽了。但凡性情中人,一般都会很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


    诗的首二句写冬去春来,柳枝绽出鹅黄嫩芽,低垂着如拂袖拜人。后二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为柳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为什么在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迎风飘荡,迎送行人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首先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茂密枝叶,如一团绿烟笼罩在玉楼一般,柳树的垂柳姿态,既垂在人家的门槛边,又垂在水沟旁。这种垂柳的形象给人以柔美和婉约的感觉。


   接着描绘了柳树的生命力和不断生长的特性。明年又会有新的嫩枝长出,迎着春风的吹拂,在繁乱的春风中不停地生长。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柳树的形态和生长之美娓娓道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顽强。同时这首诗也有一种淡然超脱的意境,诗人以他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本文标题:五九六九沿河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