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属于哪个市
?维西旅游的十大景点?包括以下十个景点:
1.茨中教堂?:位于维西前往德钦的途中,隐藏在深山里的秘境。教堂整体风格混搭,有巴斯利卡式和罗马式元素,外墙又有藏族和白族的特色。教堂后的卡瓦卡久小院儿种满了多肉,可以品尝到茨中的玫瑰蜜?。
2.达摩祖师洞?:位于海拔3000米的悬崖绝壁上,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修行十年。洞内有灵塔和达摩祖师的面壁影像和足印,是面壁修行的佛门圣地?。
3.同乐村?:位于维西县叶枝镇的同乐傈僳族村寨,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的傈僳山寨。村内建筑保存完好,木头房子和木板瓦片构成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手工活动和品尝土鸡腊肉火锅?。
4.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位于香格里拉机场自驾2小时的路程内,适合新手驾驶。公园内有滇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国宝级动物?。
5.南极洛?:一个美丽的湖泊景点,周围环境优美,适合拍照和休闲?。
6.塔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位于塔城镇,背靠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观赏滇金丝猴的好地方?。
7.哈达?: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
8.巴珠村?:一个具有特色的村庄?。
9.启别村?:一个值得一游的村庄?。
10.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涵盖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适合不同兴趣的游客前往游览。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辖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北纬26°53′~28°02′,东经98°54′~99°34′之间,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东与香格里拉市毗邻,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接壤,东南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相连,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交界,东北及北面与德钦县为睦。县境属西藏~华西类康滇区的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
截至2021年4月,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3镇7乡(保和镇、塔城镇、叶枝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维登乡、中路乡、白济汛乡、康普乡、巴迪乡),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
自东汉、唐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有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白族、彝族、普米族等27个少数民族137930人。全县行政区域面积为4476.67平方千米。
2021年,维西县地区生产总值(GDP)6970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0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331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8324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69:30.60:55.71。
2020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8月,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五境区划归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县。
1965年12月8日,怒江州兰坪县第六区10个公社,共115个生产队,1950户,8071人,划归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00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1个镇、9个乡:保和镇、叶枝乡、塔城乡、永春乡、白济汛乡、巴迪乡、康普乡、攀天阁乡、中路乡、维登乡。
2002年7月23日,云南省政府批准塔城乡撤乡建镇,叶枝乡撤乡建镇。
202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巴迪乡划归德钦县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4月,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3镇7乡:保和镇、塔城镇、叶枝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维登乡、中路乡、白济汛乡、康普乡、巴迪乡;共有7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1069个村(居)民小组,其中:村民小组1046个、居民小组(四个社区)23个。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北纬26°53′~28°02′,东经98°54′~99°34′之间,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东与香格里拉市毗邻,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接壤,东南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相连,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交界,东北及北面与德钦县为睦。距迪庆州府香格里拉市区219公里。全县行政区域面积为4476.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处于三江并流地带。云岭山脉东濒金沙江,西临澜沧江,自北往南延伸,切割剧烈,气势雄浑;碧罗雪山矗立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群峰巍峨,连绵起伏,形成天然屏障。地势大起大落,由南往北呈阶梯状台升。位于县境西北的查布朵嘎峰,海拔4800米,是全县最高海拔,而位于县境南端的澜沧江与碧玉河交汇口,海拔1380米,是全县最低海拔。全县境内,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164座,地形北窄南宽,全县平均海拔2340米,县城保和镇海拔2320米。
县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高山、河谷、山间小盆地和高山褶断,凹陷枯湖沉积地或草甸,由于河水冲刷和自然风化,地貌常被分割,形成典型的“V”型地貌。有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坡积,冲积和冰积物,形成形态各异的河谷区和高山草场、林场,组成高低不等的河谷台地,洪积扇地和滩地。
气候
地处低纬高原,属西藏华西类康滇区的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又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大,光、温、降水分布皆不均匀,形成立体气候。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104.5小时;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15.3℃,最低值为-1.5℃;年平均降水量938.1毫米,降水日数在100~160天之间;年平均气压为767.4~773.3毫巴之间;年平均风速1.3米/秒;年平均霜期169天;年平均降雪11天。
水文
山高林茂,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澜沧江从巴迪乡大石头入境,经6个乡(镇),由小甸村出境流向兰坪,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过境流程165公里。金沙江经县境东北隅,过境流程13公里。全县大小山溪、河流共763条,分别注入两江之中,其中永春河、腊普河为两条最大干流。永春河流经3乡1镇,流程56公里,流域面积811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80立方米/秒,引灌农田9500亩。腊普河流程76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30立方米/秒,常年引灌农田4600亩。此外,属于澜沧江支流,流程达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另有高山雪溶湖33个。河网密度为0.33公里/平方公里,径流量31.72亿立方米。
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分布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山高坡陡、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水热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及河谷地带主要有白族、纳西族、藏族以及汉族等民族分布。根据行政区划,县城保和镇是汉族的主要聚居地,永春乡以及叶枝镇梓里、真朴、美乐3个村委会,塔城镇启别、海尼2个村委会和攀天阁乡皆菊村委会为纳西族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巴迪乡和塔城镇是县内藏族分布较广的两个乡镇。白族分散而杂居,大多是被称为“那玛人”的白族支系,主要聚居地是维登乡维登、富川、小甸、妥洛、北甸5个村委会以及中路乡加禾村委会、白济汛乡共乐村委会,永春乡拖枝、菊香、兰永3个村委会和攀天阁乡皆菊村委会也有白族分布。此外,在塔城镇的海尼、柯那两个村委会有纳西族支系“玛利马沙人”居住。
傈僳族
傈僳族为氐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
歌舞
傈僳族民间歌舞有《阿尺目刮》、《瓦器器》、《对脚舞》。藏族歌舞有《热巴舞》,纳西族歌曲有《阿勒》。
戏曲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一地的汉族的大词戏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较为重要的地方戏种。
宗教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内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教派共存,同时各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多种宗教和不同教派友好相处。
风景名胜
达摩祖师洞
达摩祖师洞,距维西县城105公里,距塔城镇25公里,达摩寺始建于公元1151年,为祖师洞修禅庵,以石为梯延伸于洞。
响古箐滇金丝猴生态旅游区
响古箐滇金丝猴生态旅游区,距维西县城84公里,距塔城镇政府驻地8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萨马阁的组成部分。生活在响古箐一带的滇金丝猴有500多只,1999年中国昆明世博会吉祥物灵灵就是从这里走向昆明,走向世界的。滇金丝猴是与大熊猫并列的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分布区域狭窄,仅局限于金沙江,澜沧江之间的云岭山脉,北起西藏芒康,南去云南兰坪一带,萨马阁保护区是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约有1000多只。区内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4种,二类保护动物25种,有榧木、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8%,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源林和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三江并流风景区
三江并流风景区,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延伸至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沿金沙江的部分景点,北起西藏和云南的交界处;南至金沙江到大具,澜沧江至功果桥、怒江至六库等地,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西与缅甸接壤。三江并流中的“三江”实际上指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四江。景区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个风景片区,8个中心景区,60多个风景点,总面积3500多平方千米。
萨马贡自然保护区
萨马贡自然保护区,位于维西塔城,1981年由州人民政府划定,保护区面积243平方千米,是金沙江上游西岸的重要水源林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正好处在中湿带南亚印缅东缘和青藏高原南缘过渡区。海拔最高点为通萨岗,海拔4170米,向东逐渐降低,到柯公村海拔2230米。萨马贡自然保护区森林浓密,有云杉、冷杉、沙棘、简竹等名贵木材,由于气候湿润,海拔高差明显,植物种类齐备。在保护区内还栖息着90多只滇金丝猴,此外,还有小熊猫、大灵猫、花面狐、獐、熊等多种野生保护动物。
雪龙山
雪龙山,位于维西县城西南10公里的老君山异峰凸起处,海拔3909米,山顶有雪融湖,水面面积1500平方米,湖水四季不涸,称雪龙山天池。天池周围约有3000亩逐渐开始抬升的草山,其下是原始森林和黄杯、紫玉盘、红棕、亮鳞、团花等维西的名贵杜鹃。
荣誉称号
2020年2月12日,维西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3
2021年8月,入选云南省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拟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合格县”。
2022年8月,被授予“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茨中教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茨中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焚毁茨姑教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建茨中教堂,历时12年竣工,建成后即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礼堂。
茨中教堂的建筑布局是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
这些建筑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园、菜园、果园等。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教堂的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墓穴均为圆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
2006年5月25日,茨中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茨中教堂的建筑布局是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的,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这些建筑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园、菜园、果园等。原大门还筑有外围墙,院内辟花坛,植果木。这座哥特式建筑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用4根内柱和12根外柱承托,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墙上的圣经故事壁画已经脱落殆尽,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见。红色的地毯上有板条钉成的座椅。教堂的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墓穴均为圆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其中一座没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后院有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棵是桉树,一棵是月桂树,已近百年。大树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
文物遗存
茨中教堂的大门入口处和教堂内部有着不少内容也已经中国化了的对联,大多是“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这样的词语。正中的耶稣像左右分别挂的是: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茨中教堂的后院北侧墓穴的墓碑上刻着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神父的名字。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茨”,藏语,“村庄”的意思;“中”,藏语,六的读音。民国时期该村火头管辖六个村庄,故名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葡萄酒
茨中教堂院中的两棵百年棕树亭亭玉立,果园里出产的葡萄甘甜可口。传教士从法国带来了酿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酿制技术,并把酿制技术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来东方传教的教士们,他们得懂建筑——自己绘制教堂的图纸;他们得懂音乐、会弹琴——要教教徒唱圣诗;还得懂绘画——教堂内壁上的壁画得自己画。而茨中教堂的传教士还多一样本领:那就是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时至今日,教堂里还保存着当时酿酒的器皿。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葡萄在茨中漫山遍野种植起来了,这种叫做“玫瑰蜜”的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法国传教士教会了当地的老百姓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承袭至今。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茨中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茨中村。
交通
早上7:30和中午14:30从德钦客运站各有一班车可到茨中桥。途中需3.5小时。到达茨中桥后,步行过吊桥,先沿大路朝左走50米,然后向上走小路。之后一直向右直行15分钟即可到达茨中教堂。
达摩祖师洞,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祖师洞。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清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
历史沿革
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足见其艰险之状和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远远看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可谓巧夺天工。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
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公里。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已形成转山的小径。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届时,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丽江的香客们汇聚而来,不惜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以完成转山活动为己愿。
现状
现今的达摩祖师洞,是1980年以后由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信徒们捐款而重建的。1984年8月,选址祖师洞左侧山顶重建的来远寺竣工,达摩祖师洞的香火又旺盛起来。祖师洞大经堂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像、宗喀巴像以及止贡噶举派和噶玛噶举两派祖师的造像,还珍藏有达摩祖师“顿足成洼”的圣迹和达摩祖师遗物灵塔、达摩祖师弟子遗物灵塔。
建筑风格
“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宵”,洞上建有五层楼,洞前寺院赫然在目。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海拔3080米 ,寺院凿石架木,叠木成寺,寺内壁画、雕刻惟妙惟肖,可见独具匠心。刀仞山中一古刹,十分空灵飘逸。
相关传说
达摩寺不同于内地的其他寺庙。该寺有着巧妙的传说故事、悠久的历史、达摩祖师碑刻等。相传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云游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到此,见此地甚合佛心,便登上山去,在洞中面壁修行十年在此圆寂,悟道成佛了。至今,在洞 中还印有祖师的影像和得到后“顿石成洼”留下的圣迹。洞内灵塔中,葬有祖师使用过的器皿、衣冠、拐杖等。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
地图信息
地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维线。
达摩祖师洞
维西县达摩祖师洞,藏语称为“达摩乃”,位于该县塔城镇其宗村的达摩山顶。达摩祖师洞原为一天然岩厦,据传印度高僧帕丹巴桑杰(亦称“达摩”)在祖师洞内面壁九年。明末清初,当地的僧俗群众在祖师面壁处依山就势,凿石穿木,建刹其上,陆续形成共有40多间经堂和禅房错落相叠的建筑群。清代,在祖师洞下的南侧修建达摩寺,又在北侧修建来远寺。至此,祖师洞、达摩寺与来远寺,三足鼎立,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1998年,云南省政府将达摩祖师洞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摩祖师洞简介
达摩祖师洞达摩寺不同于内地的其他寺庙。该寺有着巧妙的传说故事、悠久的历史、达摩祖师碑刻等。相传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云游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到此,见此地甚合佛心,便登上山去,在洞中面壁修行十年在此圆寂,悟道成佛了。至今,在洞 中还印有祖师的影像和得到后“顿石成洼”留下的圣迹。洞内灵塔中,葬有祖师使用过的器皿、衣冠、拐杖等。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
对达摩祖师洞和达摩寺,《维西县志续编》之《重修达摩寺募捐启》作过较生动详细的记述:“我国以神道设教,由来已久,盖所以正人心、警愚顽而补王化之不足者也。当逊清初叶,云南旅游景点香格里拉维西塔城乡尚未开辟,即早有八大寺之设,小寺其一焉。有祖师自天竺来,号达摩,因颜其寺日:达摩寺。寺位居于我维宗普乡之极高峰,峰之巅,高插云表,四望无际。莳花种树,清香四溢。峰之下建寺,自寺迤逦攀登,至半山,有一洞日:云南旅游景点香格里拉维西塔城乡祖师洞。凿石穿木,为刹于其上,不啻天造地设,毫无染尘;层峦耸翠,风景绝佳。凭栏遥瞩,但见江汉朝宗,群山拱向;雄视万壑,奔来眼底;大小远近村落,罗列如在目前,真洞天福地也!四时游人如堵,络绎不绝,佛声所播,香火大兴。以晨钟暮鼓之余,即我祖师参禅坐静之所也!”
历史沿革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清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
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
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足见其艰险之状和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远远看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可谓巧夺天工。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
达摩祖师洞现状
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公里。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已形成转山的小径。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届时,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丽江的香客们汇聚而来,不惜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以完成转山活动为己愿。现今的达摩祖师洞,是1980年以后由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信徒们捐款而重建的。1984年8月,选址祖师洞左侧山顶重建的来远寺竣工,达摩祖师洞的香火又旺盛起来。
祖师洞大经堂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像、宗喀巴像以及止贡噶举派和噶玛噶举两派祖师的造像,还珍藏有达摩祖师“顿足成洼”的圣迹和达摩祖师遗物灵塔、达摩祖师弟子遗物灵塔。
建筑风格
“极目悬崖万丈高,巍峨古寺接云宵”,洞上建有五层楼,洞前寺院赫然在目。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海拔3080米 ,寺院凿石架木,叠木成寺,寺内壁画、雕刻惟妙惟肖,可见独具匠心。刀仞山中一古刹,十分空灵飘逸。
达摩祖师洞石刻,普查中,我们发现石刻点和嘛呢石堆大多分布在路边村口,不利于保护管理。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将可移动石刻中的精品收集到寺院周围或室内,经过清理归类后进行集中保护管理。为了这些石刻免遭损坏,我们对其中69块嘛呢石刻进行复制替换,把换下来的原作,收集到半山腰的一间寺庙里,写上编号,请寺庙管理人员代为保管,以备往后保护研究整理。
达摩祖师洞僧人
达摩祖师洞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达摩祖师洞来远寺寺主是来自云南迪庆州来远寺的让迥活佛[4],迪庆州佛教协会副会长[5]。藏传佛教噶举派,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达摩祖师洞石刻
通过调查测量得知,祖师洞整个转经道的石刻重点分布区域为:转经道周长约3公里,石刻分布面积0.4平方公里。转经道内共有嘛呢石刻157堆,其中108堆集中在嘛呢石经谷,49堆分散在转经道沿途,总计8095块。整个转经道内共有51个摩崖石刻点,共计215.39平方米。石刻主要分为文字石刻和造像石刻两种,文字石刻有藏文、梵文和汉文三种,内容主要是经文咒语,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六字真言”,还有记事和村规民约等内容;造像石刻内容主要是佛、菩萨、护法神、山神、高僧大德、灵兽珍禽及一些符号。这些石刻风格多样、造型手法丰富、构图巧妙考究、刀法娴熟洗练,极具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南极洛,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境内旅游区域。
南极洛,别称南姐洛、南几洛,位于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巴迪乡,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平均海拔约3900米,兼具雪山、高山草甸、原始森林、瀑布等,以高山湖为主要景观著称。
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植被茂盛、古木参天。由下而上,依次由天鹅湖、干湖、花湖、圆湖、中国湖、叶子湖、圣女湖、阴湖、阳湖、岛湖、梦湖等11个高山湖组成,山峰、湖泊、森林、野花与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南极洛现未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交通、旅游基础设施未规划建设,不具备游览条件。时有黑熊等野生动物出没,进入该区域安全难以保障。2023年9月6日,维西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自9月10日16时起对南极洛采取临时封闭管理。
发展历史
2003年7月,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南姐洛也成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其保护价值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所公认。
主要景点
所在的聚龙湖景区是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十大景区之一,早在1988年8月就戴上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帽子”。
南几洛景区内植被茂盛、古木参天。景区由下而上,依次由天鹅湖、干湖、花湖、圆湖、中国湖、叶子湖、圣女湖、阴湖、阳湖、岛湖、梦湖11个高山湖泊组成。
本文标题:维西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