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以下为传统版本二十四节气歌(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


  下半年是八廿三。


  处暑(End of Heat)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日期在每年的8月22-24日。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这一节气也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中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农事


  农谚:“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处暑根头乌,到老晒不枯;处暑根头白,米汤没得喝”、“处暑萝卜白露菜,七葱八荞九大蒜”、“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难得十日晴”(处暑阴主早稻丰收,白露晴主晚稻丰收)。


  果树注意事项:


  处暑时节果树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很多专家讲果树施肥,都将果树各个季节的施肥效果比喻为"秋施金,冬施银,春季施肥是烂铁"。同样的投入,同样的肥料,施肥的时间一变效果就大不一样。


  


  8月下旬至9月秋梢停长,是果树根系的第三次生长高峰,随着气温逐渐的降低,秋季雨水的增多,微生物的繁殖随之加快,给果树的根系造就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8月下旬至9月也是果树花芽分化阶段,果实膨大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此期肥料不足易导致花芽分化不充实,翌年看似是花芽,开花后却是叶芽,所以秋季施肥很重要。秋季施肥量要占全年施肥量的60%,是解决大小年的关键肥料。


  


  秋季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磷钾肥辅之。如增施大量氮肥,会剌激果树再次生长,减弱果树贮藏养分的能力,使果树不能正常落叶,增加腐烂病对树体的浸染机会。增施有机肥,能够增强树体贮藏养分的能力,为花芽的分化和果实膨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木桶原理"得到启发,果树吸收养分的多少,就像一个用不同高度的木板围成的水桶,大量元素为"长板",微量元素为"短板",木板的长短决定着木桶盛水的容积。当大量元素增加,中微量元素也随之增加,才能使果树发挥最大增产潜力。若大量元素"长板"增加,微量元素"短板"没有增加,水桶的容积只能由微量元素"短板"决定。要使果树发挥最大增产潜力,必须增施有机肥,补充微量元素。


  


  有机肥除含有氮、磷、钾三要素外,还含有硼、锌、锰、钼、铜、铁等微量元素,有机肥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肥效稳定,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肥效,解决了无机肥成分单一的缺点。有机肥中的各种有机酸与钙、镁等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可以减少矿质营养的固定。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改良土壤结构,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有利于果树健壮生长。增施有机肥能满足果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因此,秋季施肥有机肥不能缺。


  


  生态农夫生产的生态食材,尽在云耕夫和[生命食物],等您来发现!


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