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祖籍山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葛亮幼年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定居荆州。


  那么,后来诸葛亮到底是隐居在襄阳还是南阳?近年来,这两座城市都在争论,而且都有纪念诸葛亮的文物遗址和景区。


  


  历史学家陈寿在《隆中对》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时的谈话内容,当时的刘备仅拥有一新野小城,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今成都)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促成东汉后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可以说,隆中就是三国文化的源头。


  诸葛亮原本是山东琅琊人,因为父亲早亡,诸葛亮跟着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但没过多久,诸葛亮的叔父便去世了,后来在南阳躬耕陇亩,隐居读书,再后来到了襄阳隆中,迎娶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


  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说古隆中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和其叔父躬耕隐居之地,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苦读、励志成才的地方,刘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史实就发生在这里,2013年,襄阳对古隆中景区内古建筑进行较为全面的修缮,景区内有三顾堂、武侯祠、三义殿、六角井、抱膝亭等景点,遗存有53通明、清、民国时期的碑碣石刻,以及197件(套)馆藏文物和大量名人字画。


  


  古隆中牌坊,是由清朝光绪19年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石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正面大门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据说始建于晋朝,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并作《诸葛武侯故宅铭》,当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


  三顾堂是三顾茅庐的遗址,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策也出在这里。 三顾堂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国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


  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国家4A景区。卧龙岗武侯祠建于魏晋,为我国历史最早建庵和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并盛于唐宋。


  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和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南阳卧龙岗保存着元、明及清时代的建筑物,以及汉代的碑刻、匾额及楹联等,其数量在全国各武侯祠中是最多的,其中收录有岳飞亲笔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南阳卧龙岗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武侯祠,现存的元代、明代石碑有四十多块,树龄超过400年的有几十棵,


  卧龙岗景区内保存着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武侯祠、草庐、抱膝石等,每一处都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漫步在卧龙岗景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河南南阳、湖北襄阳都有武侯祠和诸葛躬耕处,那么到底哪一个是真的?也许两个并不矛盾,现在的人有几处宅子都不奇怪,那诸葛亮曾经在两地都住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啊。在卧龙岗躬耕并饱览诗书,后搬到襄阳隆中被刘备三顾,演绎隆中对,这也完全合情合理,所以,真的没必要纠结哪里是诸葛亮的故地,只要是在三国文化的圈子里,都有可能,也都合理。反正都是纪念诸葛孔明,都是赞颂他的隆中对之三分天下,南阳也好,襄阳也罢,没有本质区别。


  清朝年间,湖北人顾嘉衡来到河南南阳当知府,撰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从此平息了纷争。建国后胡耀邦来到南阳武侯祠,听到各种纷争,会心一笑,提笔撰写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毕竟是国家领导人,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跃然纸上!


本文标题:诸葛亮故居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