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huāfěn


  天 花 粉


  又名:天花粉,栝楼根,花粉,楼根


  性味归经 :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所属分类 :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药材简介:


  天花粉,中药名。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天花粉


  所属分类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药性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主治: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药方选录:


  1.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配人参,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可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孕妇慎服。反乌头。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


  中药歌诀


  天花粉寒,止渴祛烦,


  排脓消毒,善除热痢。


  相关组成


  常见配伍: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性状鉴别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气微,味微苦。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盔帽形,直径6~48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人字状,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4分粒组成,常由一个大的分粒与几个小分粒复合。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呈六角形或方形,排列紧密。石细胞黄绿色,长方形、椭圆形、类方形、多角形或纺锤形,直径27~72μm,壁较厚,纹孔细密。


  (2)取本品粉末2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天花粉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瓜氨酸对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2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无水乙醇-冰醋酸-水(8:2:2: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方法


  现代:


  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古法: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栝蒌使根,待构二、三围,去皮,细捣,作煎,搅取汁,冷冻,任用也。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2.《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痰疮疖。”


   


  3.《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下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主肺火盛而喉痹,脾胃火胜而口齿肿痛,清心利小便,消痰除咳嗽,排脓消肿,生肌长肉,止渴退烦热,补虚通月经。


  天花粉色白入肺,味苦入心。脾胃者,心之子,肺之母也,小肠与心相为表里,故均入焉。本功清热,故主疗颇多,其理易达。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天花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内烁,则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则表亦热而身热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


  心为君火,火盛则烦满大热;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火盛则阴虚,补虚者,清润能补阴虚也。阴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阴,阴充,中有守也。其主续绝伤者,血为阴,阴虚则伤,阴枯则绝;花粉清润,则虚者滋,枯者润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名医别录》


  无毒。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生洪农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分布产地


  分布区域:


  1.栝楼: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辽宁、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2.双边栝楼:分布于江西、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东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


  道地产区:


  全国南北各地均产,以河南安阳一带产者质量较好。


  生长环境:


  常生长于海拔200-1800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或在自然分布区内,广为栽培。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含天花粉蛋白,α-羟甲基丝氨酸,天冬氨酸,核糖,木糖,阿拉伯糖,7-豆甾烯-3-β-醇,还含α和β–苦瓜素、葫芦苦素等。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皮下或肌内注射天花粉蛋白,有引产和中止妊娠的作用。天花粉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天花粉分离出的5种聚糖均有降血糖作用。天花粉煎剂、天花粉蛋白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注: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方剂:


  沙参麦冬汤


  出处 :


  《温病条辨 》卷一


  功用 :


  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组成:


  沙参三钱(9克)、玉竹二钱(6克)、生甘草一钱(3克)、冬桑叶一钱五分(4.5克)、麦冬三钱(9克)、生扁豆一钱五分(4.5克)、花粉一钱五分(4.5克)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每日服二次。


  主治:


  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现用于气管炎、肺结核、胸膜炎、慢性咽炎等属于肺胃阴伤者。


  使用注意:


  外感咳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歌诀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合方;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


  方义


  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以甘草能生津止渴,配以桑叶,轻宣燥热,合而成方,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配伍特点


  以甘寒养阴药为主,配伍辛凉清润和甘平培土药品,全方药性平和,清不过寒,润不呆滞,而清养肺胃之功甚宏,真乃王道之制。


  运用


  1、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为其辨证要点。


  2、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小儿口疮,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口疮,又用以治疗秋燥,霉菌感染,心动过速,急性肝炎,呕吐,燥咳,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咽炎,小儿咳喘及腰腿痛等。


  加减化裁


  若余热未清者,加芦根,金银花;若阴虚热盛者,加玄参、生地黄;若咳甚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潮热、盗汗、题红者,加炙甲、青蒿。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沙参、麦冬用量较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两方为大,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中云:“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本方所治之证较桑杏汤证又深一层,较清燥救肺汤证燥热为轻,吴氏称本方为“甘寒救其津液”之法,功专滋养肺胃、生津润烛。


  


  注: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本文标题:天花粉别名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