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地处广州天河区五山路,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0年起稳居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


  校内图书馆


  学校办学源远流长,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办学历程。这里既是华南地区工程教育的先驱,也是红色摇篮,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和民族精英,史称“红色甲工”。


  室内体育馆


  室外运动场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6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文物保护单位“红楼”,一百多年来,红楼里居住过一代代学术名家。在小楼的灯光映照下,也诞生了一部部学术大作,一批一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了广阔的社会。


  校园内著名的百步梯。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广场西侧,倚山向阳,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华工学子便沿着这陡峭的阶梯,拾级而上,开始了新的一天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当年兴建百步梯的初衷,就是为了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攀登。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3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2017年,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这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引擎,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模式又一次新的探索。


  校区按照“卓尔不凡,臻至一流”的发展定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示范区建设,致力于建设成为集聚国际高水平团队、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深度国际合作、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地,率先办成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新工科特色的世界一流示范校区。


  校史馆记载了华工“五大篇章”,一个个展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将百年光辉岁月里的故事一一叙说,一场穿越百年的奇妙之旅在等着你!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华园”,使人在校园里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感觉。华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犹如风景名胜古迹一般。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弘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本文标题:华南理工大学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