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中文名


  两弹一星元勋


  外文名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Award


  特指


  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泛指


  中国近代在科技等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排名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功勋两弹一星元勋成就排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元勋逝世两弹一星于敏两弹一星元勋贡献排名


  奖项介绍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7年2月13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5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名单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 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陈能宽(1923~2016.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于敏(1926.08.16~2019.01.16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名单解读


  教育背景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其次是英国,有5人。到德国留学的2人。到苏联留学的2人:周光召和孙家栋,都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派出的。去法国的有钱三强1人。


  从21位元勋所获的学位看,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缘故。


  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其次是郭永怀,在国外生活了17年。还有钱三强、陈能宽、姚桐斌,都在国外生活了10年以上。


  "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3]


  地域和姓氏


  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2]


  "两弹一星"元勋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别是:


  上海最多,有杨嘉墀、姚桐斌、钱学森、屠守锷、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程开甲。


  北京2人:王大珩、钱三强。


  安徽3人: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


  余下的是:天津1人:于敏。云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亚。辽宁1人:孙家栋。湖南1人:陈能宽。四川1人:周光召。山东1人:郭永怀。江苏1人:钱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长大的有16人,北方为7人。如果以东部和西部对比,则来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来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仅有来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庆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勋中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长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邓稼先等3人,则为13人。


  23位元勋共有18个姓氏,其中只有3个姓出现率在两次以上,即:王姓3人,钱姓3人,陈姓2人,其余姓氏者均各占1个。


  两弹一星元勋包括哪些人?


  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一星元勋有什么贡献?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做出的贡献分别如下:


  1.核弹之父———钱三强,原子能事业的领军人物,他解决了核武器中的关键技术重水型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技术,此外,中子物理和氢弹研制理论也有突出贡献。钱三强打开了核反应的大门。


  2.两弹之父———邓稼先,杨振宁的挚友,设计原子弹、氢弹并使其爆破成功,完成氢弹研制和试验工作。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奠基者,是原子弹,氢弹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


  3.核物理专家———王淦昌,核武器实验工作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指导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制,指导进行地下核试验。提出用激光打靶实行核聚变设想。他还是出色的教育家,是邓稼先、李政道的老师。他在探测中微子、反西格玛负超子、惯性约束聚变,都是世界级的贡献。


  4.氢弹之父———于敏,本土培育的两弹元勋,他是半路出家,由理论物理转为氢弹研究。解决了热核物理一系统关键性问题,使氢弹原理取得突破,使我国仅用2年零8个月完成了原子弹到氢弹。他提出于敏构造,要优于美国的T-U构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持有氢弹的国家,他被誉为“氢弹之父”。他在邓稼先的基础上,使我国的氢弹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5.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在钱三强指导下,他的核试验方案设计非常成功,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核试验,包括原子弹、氢弹、导弹结合、地下核试验、井试验……。成功解决了原子弹内爆机理关键问题,他建立内耗热力学理论,在核爆炸及效应理论,爆炸测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是核试验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司令。


  


  6.核科学主要开拓者———朱光亚,他是核科学战略性的专家,我国工程事业支柱性人物,从事核反应堆研制工作,参与历次原子弹、两弹结合、氢弹试验,攻破诸多技术。是我国核事业领军人物。


  


  对于核武器方面,钱三强成功进行了核试验,邓稼先研制了原子弹、氢弹,于敏把氢弹进一步升级使中国唯一具有氢弹的国家。程开甲就是进行各种核试验的指挥司令,朱光亚参与核试验,核弹结合的全过程。有了核武器、原子弹、氢弹,怎么把他们送出去呢?这就需要火箭、导弹等运输工具。


  


  7.航天之父———钱学森,主导火箭、导弹、航天器研制。他是一个战略科学家,在回国前就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导弹专家,他提出了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的整体方案,除了导弹方面,他在“两弹结合”,航天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被誉为“导弹之父”“火箭之父”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航天技术发展领军人物。


  8.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他解决了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关键性问题。他是我国洲际导弹之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航天事业离不开运载火箭,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9.固体导弹专家———黄纬禄,火箭技术专家,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有了核武器,有了导弹技术,如果发射的更精准呢?这就需要战略空间制高点,人造地球卫星技术。


  


  10.卫星之父———孙家栋。他是我国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1.空间技术开拓者———钱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号)、返回式卫星设计总负责人。


  


  12.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他主要贡献是在卫星控制方面,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卫星姿态系统等。他提出三轴稳定姿大大提高了卫星发射和回收的成功率。


  


  13.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火箭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专家,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基础。


  14.空间系统专家———陈芳允,他主要贡献无线电和测绘系统方面,是我国卫星测量、测控、通信系统奠基人。无论是核武器、火箭、导弹、卫星都离不开这些材料专家、测控专家、发动机技术……。他们属于国防技术有特殊贡献的人。


  15.近代力学奠基人———郭永怀,被钱学森邀请回国,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弟子。涉及领域颇多,原子弹、氢弹爆轰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都有卓越贡献。他几乎是一个全能专家。


  16.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他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制氢氧发动机。他还是我国卫星通信和卫星发射的总设计师。多次主导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任务。


  17.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雷射技术,卫星、导弹跟踪系统都有突出贡献。为导弹的精确制导,卫星的精准定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8.航天材料学专家———姚桐斌,特殊材料和火箭焊接工艺专家,材料技术是我国目前的短板,这与姚桐斌过早去世不无关系。


  19.动力气象学创始人———赵九章,他是一个全才人物,在气象动力,大气科学,人造卫星,空间物理,返回式卫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20.材料专家———吴自良,物理冶金专家,在合金钢系统有开创性贡献。他解决了“甲种分离膜”,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这也是原子弹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


  21.材料与工程学专家———陈能宽,材料科学专家,金属物理学家,对核武器所用的材料具有突出贡献。简而言之,就是研制核武器爆破材料的,他在爆轰物理、两弹攻关、冷态核爆、强激光研究中都有突出贡献。


  22.默默无闻大师———彭桓武,他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在原子弹,氢弹,反应堆、临界安全等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关键性的难题钢锭快速加热工艺被他突破,进而推进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


  23.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原子弹,氢弹,量子立场等理论领域重大突破。


  两弹一星元勋谁的贡献最大?


  从上面23位两弹一星元勋做出的贡献来看,每个人的贡献都各有千秋,难分大小,其实,他们都是我国的时代英雄,应被国人铭记于心,我们如今的便利生活,都源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所以,不存在“谁的贡献最大”一说。好了,以上就是小编对“两弹一星元勋包括哪些人?有什么贡献?谁的贡献最大?”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两弹一星元勋能够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两弹一星是哪两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