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学森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为了回到祖国,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他的坚持和国家领导人的帮助下,回到祖国,帮助我国的航天和导弹事业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中共党员,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91年10月,钱学森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


  二、袁隆平


  


  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有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学技术奖。


  


  袁老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解决了数亿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三、李四光


  


  世界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我国近代质地工作的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他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 (1889一1971),中共员,湖北黄冈人,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四、钱三强


  


  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罗布泊的爆炸。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至1992年6月28日),生于浙江绍兴,籍贯浙江湖州,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三钱”。


  


  钱三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曾师从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浙江大学校长等。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而且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兰西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


  


  他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之子


  他是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他投师约里奥·居里夫妇,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目击了地球上第一次核裂变


  他与夫人何泽慧博士,一起发现并解释了铀的“三分裂”现象


  他带着“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信念,在留学11年后回到祖国,


  为新中国购置了,第一批核物理实验设备


  他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


  


  ?他为中国国防事业呕心沥血一辈子,31年前的6月28日,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离开了我们。


  


  今天,让我们一同缅怀,“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


  五、华罗庚


  


  世界著名数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


  


  华罗庚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金坛人,数学家、教育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于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5年逝世于日本东京。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矩阵几何学、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解析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也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代表论著为《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 荣获1956年中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0年和王元共同获陈嘉庚物质科学奖。为纪念华罗庚的贡献,将一颗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华罗庚星”。彰显着华罗庚为科学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更昭示着华罗庚高贵的精神品质万古长青。


  


  他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他是“人民的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他就是华罗庚


  38年前的今天


  74岁的华罗庚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


  突发心肌梗塞逝世


  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


  


  ?


  六、孙家栋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辽宁复县人(今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孙家栋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副博士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67年开始,曾任院总体设计部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等。2018年,孙家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孙家栋一直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主持完成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卫星总体设计,领导了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卫星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和定点技术作出重大贡献,[7]此外,还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提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及工程研制指导思想,主持解决多项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突破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和首次月球探测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发。


  


  他主持了我国绕月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


  七、茅以升


  


  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土木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成为我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原名茅以昇,字唐臣,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毕业于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系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院长、中国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4]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茅以升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被广泛称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他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领域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创立了中国土力学学科,开辟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先河,设计了蜚声中外的钱塘江大桥,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的领军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参与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06年,国际编号第18550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2019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他爱国、爱桥


  所以建造钱塘江大桥


  他爱国、爱桥


  所以挥泪炸毁钱塘江大桥


  他只留下一句话: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


  


  八、邓稼先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把我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大力发展核事业的时期。邓稼先先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效力。他带领团队在茫茫戈壁中奋战,开展核武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缺乏资料、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邓稼先先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邓稼先先生的带领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这些成就不仅使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高的地位和尊重,也使中国人民的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邓稼先先生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带领下的科研团队的精神,成为了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稼先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人物。他在工作中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对待同事和学生始终给予关爱和支持。在生活中,他谦虚低调、乐于助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等研究。他领导完成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爆轰模拟试验;组织探索氢弹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领导参与中国首颗氢弹研制、试验。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这是“七五”计划期间的第一个全国劳模。12天后,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1924年6月25日


  他出生了


  他这一生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


  而绝大多数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


  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邓稼先


  


  ?


  


  九、屠呦呦


  


  世界著名药学家,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是我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她创造出了可以治疗疟疾的一种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BBC评价屠呦呦是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科学家。


  


  疟疾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的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以及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上世纪六十年代,恶性疟疾横行,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时受命,带领科研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对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反复摸索第191次实验才获得成功。


  


  屠呦呦和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己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中共党员,著名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她带领团队发现抗疟药青蒿素以及合成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了新纪元。她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项。屠呦呦于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2020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


  十、竺可桢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创始者、推动者。


  


  竺可桢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20世纪中国科学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桢。这位早年留美的气象学博士,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学成回国,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均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宏伟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执着的“求是”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办学成就,在我国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他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奠基人和卓越的领导者之一,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为新中国科技大厦的奠基立业、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竺可桢的一生,是以严谨的学风、坚韧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书写的历程,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是广大科研及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1974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位。


  


  ?竺可桢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先后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次提出季风系统概念及划分亚热带指标,确立中国八大气候区、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开创区域气候、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研究,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此外,竺可桢坚持“求是”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培养了钱人元、程开甲等骨干人才;竺可桢先生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认识该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同时,竺可桢坚持记录物候天气,撰写了《物候学》著作。


  


  ?


  十一、王淦昌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却在巅峰时期消失


  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十七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863”计划的提出者之一,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4年回国,受聘于山东大学,1936年起在浙江大学任教,1950年任科学院研究院、副所长,1959年任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参与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1978年任二机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1982年,王淦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8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91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4558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 “王淦昌星”。


  


  


  十二、于敏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中华民族不能欺负旁人但也决不能受旁人欺负!”


  


  这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的肺腑之言,为了这一朴素又崇高的感情,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核武器研制事业。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虽然于敏是几乎唯一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的。


  


  但他在氢弹研究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却是其他大部分科学家都无可比拟的。


  


  凭借着重大研究成果,于敏在国内科学界享有巨大的声誉,甚至还被冠以了“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河北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194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调入原子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5年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副院长,核工业部第九研院副院长、研究员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于敏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氢弹理论突破中解决热核武器物理学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共和国勋章等奖项与荣誉;1999年9月18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氢弹之父”。


  


  ?


  十三、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出生于辽宁沈阳,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卢鹤绂于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6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获得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返回中国,先后在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1984年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2月13日,卢鹤绂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卢鹤绂长期致力于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准确测得锂6及锂7的天然丰度比;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原子弹和原子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首次推导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他为中国的物理事业和培养第一代原子科学技术骨干作出了贡献。


  


  卢鹤绂教授有多项创造性研究被国际承认,他测定的锂7锂6丰度比(12.29)载入国际同位素表,被沿用六十多年。他的驰豫压缩基本方程d(S-S∞)/dt=(SO-S)/T被国际物理学界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1947年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1995年发表《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检验》两篇论文,被认为挑战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他培养了杨福家、丁大钊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十四、朱光亚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出生于湖北宜昌,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核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共九大至十四大代表,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39后进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深造,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及核试验;组织领导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50年,朱光亚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5月获得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982年10月12日,获得潜地导弹发射成功。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9月,在罗布泊试验场成功实现中子弹爆炸。1991年5月到1996年5月,朱光亚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同年9月9日,把4万余元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同年9月18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2011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6月入伍。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光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


  


  


  


  十五、徐躬耦


  


  徐躬耦(1921年-2014年)是中国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他是兰州大学近现代物理系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兰州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过兰州大学校长。徐躬耦的研究领域包括核结构理论和核反应统计理论,著有多本相关著作,如《核反应过程的统计描述》、《原子核结构理论》和《原子核反应理论》等。他的贡献得到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认可。


  


  徐躬耦,上海市人,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物理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兰州大学教授、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系主任、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统计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是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撰有论文《核反应过程的统计描述》,著有《原子核结构理论》、《原子核反应理论》等。


  


  徐躬耦,著名核物理学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曾留学英国,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1955年,调任兰州大学,历任兰州大学教授、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系主任、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徐躬耦先生在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显著,对中国核科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徐躬耦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


  十六、李正武


  


  李正武(1916.11.8—2013.7.30),曾用名李整武,出生于浙江东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的开拓者。1934年入读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毕业后先后在贵州省建设厅气象所、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职;1951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凯洛格辐射实验室任研究员;1955年归国后曾任北京401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部一室(核物理室)副主任、14室室主任,二机部585所(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长期负责的“中国环流器一号”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李正武(1916.11—2013.7),浙江省东阳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之一,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学会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曾任贵阳气象所技士,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46年,考取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博士学位,任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实验室研究助理、研究员。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研究核技术和辐射应用,创制“钴线治疗机”。早期留美期间,主要从事轻原子核反应实验研究,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确的直接实验测定;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突破重重封锁,李正武夫妇与钱学森夫妇等,是第一批回归新中国的科学家。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五八五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核聚变研究委员会中国成员等职。


  


  回国后从事质子、电子静电加速器研制工作,是我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左者为李正武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同时积极倡仪在我国开展受控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这一倡仪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国12年科学规划;1961年,转入受控磁约束核变研究领域,倡仪、领导研制了一系列的实验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中国环流一号”就是由他亲自指导的。在此期间,还在东北503所倡仪建造稳态“多用磁笼”装置。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的筹建工作。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乐山原二机部585所,即后来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585所所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70年代初,他在中国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堆的概念。他高瞻远瞩,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并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曾任第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为了指导中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2013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


  


  ?


  十七、黄祖洽


  


  黄祖洽(1924年10月2日-2014年9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的杰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等职务。黄祖洽曾任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物理学报》主编。


  


  黄祖洽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 theory、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原子弹理论研究中,他积极参加和领导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科学试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黄祖洽还在氢分子激发态相互作用、浸润相变理论以及噪声在随机系统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1982年,黄祖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1年,他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黄祖洽作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而登上核工业功勋榜。


  


  2014年9月7日,黄祖洽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


本文标题:中国科学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