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52个民族,除汉族外,云南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00人的25个少数民族,按照人口多少依次分别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枯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满族、独龙族。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大杂居是说少数民族聚集比较分散夹杂在汉族等民族中,小聚居则是指夹杂生活在汉族中的少数民族又是生活在一起的。


  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枯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1、彝族


  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彝族村由三虎浮雕墙、"土掌房"歌舞楼、土司院、斗牛场和茶山园等特色建筑所组成。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10个朝向不同的月球造型,外圆周有十二生肖石雕,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彝族民间对歌、跳乐之风盛行,大三弦、跌脚舞久负盛名,火把节是民间歌舞狂欢最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2、白族


  是云南特有的世居民族,主要聚居在大理州。白族民居多为合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走进白族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戏台、本主庙等院落布局精妙,宽敞整齐。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让人眼前一亮。白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堪称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


  3、哈尼族


  世居云南,主要居住在红河、元江、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之一。被誉为"哈尼山魂"的片片梯田是哈尼农耕文化的经典,广受称道。传统节日有"十月年节"、"苦扎扎"、插秧节、尝新米节等。哈尼族民间多信奉万物布灵、多神在侧的原始宗教。哈尼族寨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母子房、月广场、鱼生万物大型浮雕等;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水车、梯田等,景致丰富,趣味横生。


  4、傣族


  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及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坝子区域。傣族寨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一幢幢干栏式傣家竹楼,巍峨壮观的白塔、肃穆的缅寺、精巧玲珑的风雨桥,以及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傣家风情。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这里都有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异常热闹。


  5、壮族


  在云南主要聚居在文山州。民间有太阳崇拜和长老崇拜的风俗,视铜鼓为重器。进入壮族村,迎面是"龙柱",左右两边是天王崖画和石葫芦亭。广场两侧耸立着神圣的昊天阁和传说能给人们驱邪纳福的硕大铜鼓。杆栏式和麻栏式民居、青年男女社交休憩的"情廊"、"老人亭",一起构建出浓郁的壮乡风情,别致的风雨桥映衬出了一派秀丽的村寨田园风光。


  6、苗族


  在云南几乎全省都有分布,主要居住在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等。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苗绣"在云南独树一帜,苗族芦笙舞精彩有趣,代表节庆是"花山节",民间也称"踩花山"。"花山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传统佳节。苗族以山地农耕为主,苗族村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


  7、回族


  在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居住,有"大分散、小集中"和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特点。回族民间多信仰伊斯兰教,严格遵守教义教规,遵奉《古兰经》及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景区内的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


  8、傈僳族


  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怒江州和迪庆州维西县,丽江、迪庆、大理、保山等州市也有分布。傈僳族村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为主体,表现了傈僳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傈僳族擅长竞技,歌舞丰富。一年一度的"阔时节"期间,这里会有欢乐盛大的"千人连心酒",充满趣味的非遗文化体验"阿尺木刮"还有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9、拉祜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普洱市、临沧市境内的澜沧江沿岸地区。拉祜族寨内建有拉枯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平面,核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村寨的祖先诞生于葫芦中,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民间的祖先崇拜观念。漫步拉祜族寨,时而芦笙悠扬,时而弹唱甚欢,无不弥漫着快乐的氛围。


  10、佤族


  是云南特有的世居民族,主要聚居在澜沧江南段以西的阿佤山区。佤族能歌善舞,舞风古朴粗犷,代表性舞蹈主要有木鼓舞、甩发舞等。佤族姑娘长发飞舞,舞姿刚健,热情奔放。景区低寨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名为"木依吉"和"阿依娥",分别是佤族民间最崇拜的男性和女性祖先。


  11、纳西族


  是云南特有世居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丽江市玉龙县。纳西族村入口处有纳西族保护神"三朵"塑像和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重彩绘画和精细木作为特色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花马坊、廊房等重要建筑围合烘托的"四方街"。纳西族著名的东巴文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仍在民间流传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纳西,族的古代百科全书。


  摩梭人


  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多聚居在丽江市宁漠县永宁乡的泸沽湖畔。摩梭之家展现的是一户典型摩梭民居"木楞房"完整的四合院,由正房、经堂、花楼、门楼等构成,正房坐北朝南,通称祖母房。经堂是供佛及举行佛事活动的地点。摩梭人保留了母系大家庭的基本形态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摩梭院内外,姑娘们载歌载舞,献酥油茶,唱"玛达咪",尽展民俗与风情。


  12、瑶族


  在云南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动腊等县。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瑶族的代表节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云南瑶族特有节日还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山瑶的达努节等。瑶族寨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


  13、景颇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寨有宽敞大方的各式民居建筑和精美华丽的“山官房”。建筑形式集中表现了景颇族干栏式、倒 T 型等结构特征和布局形制。广场中央竖立着目瑙示栋,图案和雕塑象征着景颇族人民团结向前的意愿和骁勇刚毅的性格。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期们围绕目瑙示栋,群体起舞,有“万人之舞”的美誉。


  14、藏族


  在云南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量散居于丽江、贡山、永胜、宁浪等县。藏族民间多信奉藏传佛教,白色被藏族视为纯洁神圣的象征。主要节日有:藏历年、丹巴日古(七月夏游节)、昂曲节、格冬节等;主要礼节是献哈达;传统的酥油茶在民族茶道文化中一枝独秀。豪放的藏族"热巴"、"锅庄"、"弦子"等歌舞,充满了高原生机和活力。藏族村内展示了香格里拉地区的坡顶民居和德钦地区的雕楼式平顶民居,还有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之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15、布朗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许多聚居村寨坐落在中缅边境线中方一侧。布朗族寨"孔明帽"式建筑十分独特,寨内林木葱郁,植被茂盛,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民间图腾,是布朗族祭拜祈福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民间聚集歌舞、表现风情活动的重要场所。


  16、布依族


  在云南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几个州市的十余个县境内。农耕民族,以农历纪年。有春节、端午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布依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和医药。石、木雕刻技艺复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17、阿昌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阿昌族寨以一幢合院系建筑为主体,与寨门、手工作坊等建筑互为呼应,青瓦砖墙,石础抬柱。西向主建筑无二楼,称顶天立地,独具特色。民间多信奉万物有灵、祖先护裕的原始宗教,一些地区也信仰南传佛教。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有长刀、短刀和藏刀等,品种繁多,精致美观,品质优良,行销于省内、川藏等地及缅甸等国。


  18、普米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自称"培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浪、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无论婚、丧、节庆都要"对歌"。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颂,享有盛名。普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垛木"双层民居样式为主,按民间方式合院围成。到这里还能品尝到有"土啤酒"美誉的酥里玛酒,回味无穷。


  19、蒙古族


  云南蒙古族多为元世祖忽必烈征战云南时所率部属的后裔,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较集中的聚居地。其先民早年入滇,在现址附近驻防,迁入现址后逐步改以渔业为生,随着杞麓湖水位渐退,则改以农耕为主。兴蒙乡的蒙古人有不同于内蒙大草原的语言和服饰,代表节庆是三年一轮的那达慕大会。"一颗印"是云南蒙古族的特有建筑。


  20、怒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流域的福贡、贡山及泸水、兰坪县境内。怒族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一代代延续下来。代表节庆为"仙女节"。怒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石片瓦顶民居为主体,台地石阶从容点缀。来到怒族寨,品尝石板烤粑粑是一项独特而难得的体验。


  21、德昂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市的芒市、梁河、瑞丽、陇川、隆阳等县市区。口头文学特别是民歌创作活动较普及,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民间多信奉南传佛教,民俗活动与佛事活动关联紧密。泼水节(又称浇花节)、开门节、关门节是民族民间的重大节日。德昂族民居多为草排覆顶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德昂族寨建筑纳入了能容纳数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以及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区馈公房,还有"龙阳塔"及佛教奘房、佛塔等,泼水节堆沙造塔的习俗,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


  22、基诺族


  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基诺族能歌善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多崇拜太阳,敬奉大鼓。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幢幢基诺族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寨内建有基诺族群众的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在太阳广场上跳起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神圣活动。


  23、水族


  古时曾自称"虽",汉语音译为"水",因此得名。民间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每户人家门头均置有"吞口"面具,以驱秽消灾,祈求平安。水族寨依水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建筑,以及八卦轮、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水族文化的祖风与特色。


  24、满族


  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普洱、曲靖、楚雄等州市,城镇人口为主,只在保山市有几个村子的满族务农。满族入居云南始于清初。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


  25、独龙族


  是云南的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贡山县的独龙江乡。独龙族崇拜大自然,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哇",意为年节。年节里最隆重的仪式是剽牛,祈祷上天保佑、来年平安,五谷丰收。旧时独龙族妇女有"纹面"习俗,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一种艳丽的蝴蝶,故纹面时把整个脸庞纹刺成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现在,独龙族纹面女的传统已经终止。


  26、汉族


  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总人口4720.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157.3万人,占总人口的66.88%;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之一。


  汉族文化和服饰特点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


  文化特点:


  儒家思想是汉族文化的核心,尊重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


  传统节日: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书法绘画:汉族文化重视书法和绘画,传统的汉字书法和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美食文化:汉族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如麻辣火锅、烤鸭、酸菜鱼、汉堡包等,风味独特、口感丰富。


  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汉族服饰颜色多为鲜艳明快,如红、黄、绿等。


  材料丰富:汉族服饰的材料很多,如丝绸、棉布、麻绸、毛料等,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细节考究:汉族服饰注重细节,如衣领、袖口、扣子等,都会进行精心设计和装饰。


  款式多样:汉族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如长袍、马褂、对襟衫、中山装等,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汉族文化和服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在信仰上的姿态是多神、宽容和实用的,是兼容并蓄的。一个汉族人,可能信仰一点佛教、一点道教,同时还保持着儒家风范。汉族还有一种民族祭祖之风依然流行甚广。汉族从上到下、至下而上,虽然不信仰一个具体的神灵,但是"祖灵"与"天命",却是最令人敬畏和不能不信仰的,这便是"敬天法祖"。


  一对在文庙拍摄婚纱照的新人。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火把节


  彝族祭祖广场


  长街宴


  孔雀宴里的菜品都是以五大民族的代表菜为主体,五大民族的味道为依托,呈现出的是一桌色彩斑斓的德宏民族菜。德宏拥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在德宏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傣族、德昆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孔雀宴,是云南省德宏州的代表性宴席,它是由德宏世居五大少数民族的菜品组合而成,食材均采用的是德宏本地原生态食材,包括德宏遮放贡米,德宏竹米,德宏树毛衣,德宏树蝴蝶,德宏酸蚂蚁等,这些食材不仅仅是纯天然无污染。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伍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浴佛节"。节日的风俗活动有:歌舞活动、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祈福、浴佛、丢包。泼水节大约在每年的公历4月14日到18日这几天。


  一个不缺氧,更不缺信仰的地方,蓝天白云,金碧辉煌,这里不是泰国,这是西双版纳,千年的傣王御花园,在这里当一天傣族的公主。


  云南少数民族风光


  


  "乃古",彝语是"黑色"之意,景区岩石主要为2.7亿年前的白云质灰岩,从形态和色彩看与石林景区有显著的区别,整体呈林景区有显著的区别,整体呈灰黑色,其石柱高大密集,古朴粗犷,远望似高墙古堡,雄伟壮观,多呈城堡状、塔状、蘑菇状,乱石成阵,浩瀚如林,以苍莽的风格闻名。景区包容了奇峰、溶洞、湖泊、瀑布等喀斯特地貌奇观,其景点上百处,梁祝相会、飞仙幽谷、云湖、古战场、滴水瀑布等众多景点共同构成了一幅"峰上望、林中转、地下钻"的生态立体景观,展示着远古原始乃古石林风景。


  乃古石林“梁祝相会”。


  元阳梯田


  泸沽湖风光


  丽江古城夜晚


  部分照片、文字来源网络。


  本篇完,谢谢分享!


本文标题:云南有多少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