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北崖上,最初是以皇家实力营造的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现存洞窟53个,大小洞窟龛254座。分三期开凿。


  因内容较多,云冈石窟部分计划分成2-3个部分进行详细记录,首先先介绍石窟第一期,始于北魏和平初年(460-465),位于石窟中部的第16-20窟,称昙曜五窟(令昙曜和尚开凿云冈最大的五个石窟),具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所雕造像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原型,塑刻五尊大佛。


  20窟也叫白佛爷洞,中间佛像以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原型演化。


  大家都以为20窟大佛在昙曜五窟中最高,其实他最矮,13.8米,只是因为原本遮挡在前面的洞窟倒塌,使20窟大佛暴露在大家视线里,所以成就了曝光度最高的云冈大佛。


  小黑板:大佛最初建成的时候,都是在洞窟里面,并不暴露在外面。


  我们看到的20窟包括一期昙曜五窟,具有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犍陀罗这个地方在古代印度的西北边,今天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受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佛像带有希腊雕刻的风格,高鼻深目,头发卷发,衣服为罗马袍,衣纹突起。


  这是20窟大佛背光上的图案,可以看到火焰纹及很多禅定的小佛,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左上角的飞天,早期传入我国的飞天,身形比较饱满,像欧洲的小天使,到云冈石窟二期三期的飞天就逐步瘦身成功,衣袂飘飘,慢慢接近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19窟也叫宝生佛洞,有曹衣出水佛像,受印度笈多佛像影响。


  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是19窟,以三世佛布置,高达17米的主佛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演化。


  大佛体型巨大,抬起的手臂下面有立柱支撑


  左右两个胁侍佛均有洞窟,西胁侍佛因洞窟坍塌裸露在外而成为今天网红打卡点。网上著名的对掌照


  18窟,也叫立三佛洞,原型可能为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爷爷)——大规模灭佛主持者,(史上第一次),身披千佛袈裟。


  佛手的造型是佛像的第二表情,左手的手印是一款定制的俗世手印(其他佛都没有的手印),左手放在胸前往往表达的是忏悔。


  仔细看:小拇指和身体是连着的,主要防止断裂。


  主佛两边是胁侍菩萨,后面10个弟子。最外侧两边是胁侍佛。


  弟子表情丰富各异。


  另一侧的弟子和最外边的胁侍佛。


  


  拱门上有整片整片小的禅定佛,表达了大乘佛教中千人均可成佛的理念。


  17窟也叫弥勒三尊洞,是交脚菩萨弥勒佛,是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演化而来。他不同意灭佛,愤懑而死,上面的小洞洞据说是清朝修复石像时打楔子敷泥彩绘,后木楔子和绳子风化,彩泥凋落,只留下孔洞。


  东侧为坐姿大佛。


  西侧为站立式大佛,加上主佛,打造三世佛的概念。因为没有登基,所以将他打造成未来佛——弥勒佛,洞窟下沉一米,因他没有登基,所以不能和其他皇帝平起平坐。


  16窟也叫立佛洞:莲花座上的释迦像是复兴佛法的文成帝拓跋浚(孝文帝爷爷),站立在莲花台上,肉髻较小,衣服比较特别,是“双领下垂式”或“中国式袈裟”,只活到26岁,所以主佛呈年轻状态,他的老婆就是冯太后。孝文帝父亲献文帝拓跋弘17岁让位给儿子孝文帝元宏(5岁)。


本文标题:云冈石窟第20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