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三蒸,是中华历史名菜(“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她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烹饪技艺、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的风味特色享誉海内外,是中国楚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名菜菜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沔阳三蒸”的历史传承。
从仙桃沙湖、越舟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的甑(一种蒸食用的陶器),证明仙桃蒸菜历史可追溯到4600多年前。而“沔阳三蒸”则相传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
元朝末年,陈友谅领导的起义军隐藏在沔阳湖区与元军周旋,由于粮草不足,陈友谅之妻张凤道将野菜、野藕、螺蛳肉等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菜肴腥味全消,清香扑鼻,味美质融,将士们吃后,士气大振,在柴桑一战中大挫元军,沔阳三蒸从此流传开来,并不断演变发展成沔阳最具特色的名菜,深受各地食客青睐。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品尝“沔阳三蒸”后,赞不绝口。随即沔阳人便到京城开设“蒸菜馆”,“沔阳三蒸”由此发展到了北京,并进入皇宫御膳房。
民国时期,张学良将军在北京虎跑坊“湖北三蒸馆”品尝“沔阳三蒸”后,当即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
如今,“沔阳三蒸”已被编入《湖北风情志》和《中国菜谱》,作品在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屡次获奖。
二、“沔阳三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保护。
2010年,“沔阳三蒸”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做好“沔阳三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仙桃市成立了“沔阳三蒸协会”和“沔阳三蒸传承人制度”。并编辑出版《中华沔阳三蒸传承谱系》。
2015年成立了“沔阳三蒸博物馆”和“沔阳三蒸传承保护基地”。并与武汉商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国沔阳三蒸研究院”。
同年,仙桃市被授予“中国沔阳三蒸之乡”。成功注册了“沔阳三蒸”著名商标,为“沔阳三蒸”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三、“沔阳三蒸”特色突出,深受大众喜爱。
1、健康。成菜讲究原汁原味,将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既要食材新鲜、绿色、无污染,又要减少菜肴的含盐量。蒸制过程中,以水蒸汽作为传热介质,避免煎炸食物所产生的自由基,能有效防止因自由基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中,粉蒸技法能最大限度避免食材营养素的破坏,即使食材原料细胞破裂,流出的营养成分也能被米粉吸附,可大大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
2、卫生。烹制过程中,高温蒸制不仅能消除食材中的有害成分,也能为餐具进行蒸汽消毒,确保了菜肴安全卫生。
3、快捷。菜品多为先蒸后卖,随堂点菜,即点即食,方便快捷,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4、技法多样。以粉蒸技法最具特色,衍生出“扣蒸、清蒸、旱蒸、滚料蒸、炮蒸”等多种蒸菜技法。
5、品种丰富。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河湖江鲜,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可制作。
6、工艺简单。制作工艺流程简单,蒸菜原料、工具简便易得,火候容易把握,成菜质量便于控制。
四、“沔阳三蒸”社会基础广泛,家喻户晓。
在仙桃民间,从乡村到城市,家家能蒸菜,人人会蒸菜,无菜不蒸;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亲朋,无蒸不成席,更有民谚“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笼)不成席”。
“沔阳三蒸”已成为仙桃,乃至江汉平原民间独特的饮食习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沔阳三蒸”的基本知识普及:
一、沔阳三蒸的定义:
“沔阳三蒸”是以“水产、禽畜、蔬菜类”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融“扣蒸、清蒸、旱蒸、炮蒸”等多种蒸法于一体制作的系列菜肴,因其起源于沔阳而得名(今湖北省仙桃市)。
二、“沔阳三蒸”的代表品种:
早期是指“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到后来,又分成以下三大类:水产类:以粉蒸鲶鱼、粉蒸青鱼、粉蒸鳝鱼为代表。畜禽类:以粉蒸肉、珍珠丸子为代表。蔬菜类:以螺蛳茼蒿蒸、清炖白莲、粉蒸莲藕为代表。
三、沔阳三蒸的特点:
1.取材广泛,操作简单,适合大众化制作。
2.融稀、滚、烂、淡于一体,集色、香、味、养于一身。粉香扑鼻,肉类肥而不腻,鱼类嫩而不腥,蔬菜淡而不寡。
3.原汁原味、不损营养,符合现代养生理念。
四、“沔阳三蒸”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可追溯到“沙湖、越舟湖”文化时期,据考证有46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年间,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
“沔阳三蒸”的技法特色:
一、原料选择有讲究。
1.米粉选择不马虎。蒸菜米粉首选籼米,因为籼米胀性较大,能吸收水分,而且散齿,粳米糯性太强。蒸畜禽类要选用五香熟米粉(先将籼米洗净控干,与八角、丁香放入炒锅,在微火上炒约20分钟,微黄时起锅磨成鱼籽大小的粉粒)。而蒸鱼、蒸蔬菜要选择生米粉,且比五香熟米粉颗粒要细一些。
2.原料选择最重要。原料要求新鲜、质嫩、无异味。畜禽类以农家散养的畜禽为宜,猪肉又以软五花和上脑为好,因其肥瘦相间,肉质结实,成品口感油润适中;鱼类以野生的青鱼、鲢鱼或鳝鱼为佳,它们是吃野水草食物长大的,肉质细嫩,鲜味足;蔬菜类以郭河红庙冬季下霜后的红皮萝卜最为适宜,蒸出来甜润;莲藕则以沔城莲花池的九孔莲藕最佳,蒸出来粉糯适口。
二、上粉方法有技巧。
根据不同原料的特性,一般采用“拌、蘸、簸、滾”四种方法上米粉:
“拌”是将在经过腌渍码味后的原料,直接加入米粉拌均匀,然后入蒸笼蒸制的上粉法,适用于“畜禽、时蔬”蒸菜。
“蘸”是将码味后的块片状原料,用筷子或手夹住一角,利用原料表面的潮湿,全方位的均匀地粘上一层米粉,适用于“全鱼,鱼块,鱼片”等。
“簸”是将上味后的原料,置于较大的容器,加米粉后前后上下翻簸,使其表面均匀粘上米粉,此法特别适用于茎块类蔬菜
“滚”,是将盛米粉、糯米或者其它碎屑形的原料的器皿斜放,让球形菜坯由高处向低处滾动,边滾边蘸上米粉,糯米或其它碎屑原料,适合于“圆子类”(元子)。
三、调味方法要注重。
蒸菜的调味可分为“加热前的调味”和“加热后的调味”。“加热前的调味”也叫基础调味或码味,加热后的调味也称辅助调味,蒸熟后要用三合油(生抽、香醋、麻油、汤汁、胡椒粉、味精等调和而成)淋入菜肴中,最后还要撒上葱花以增加香味。蔬菜中的叶类原料一定要改切成细末状,蒸熟后才能调味,如果事先调味,则难以蒸熟,或口感响脆而不软烂。
四、火候掌握要恰当。
质地鲜嫩的原料可用旺火沸水速蒸,质地较老的原料可用中火沸水慢慢蒸。蒸肉要用大火蒸制35分钟,而蒸鱼10分钟、叶菜类蔬菜蒸10分钟、根茎类蔬菜蒸30分钟即可。
五、蒸菜器具最独特。
蒸菜器具可分为三类。一是溜子馆,即小蒸笼;二是酒席馆,即大蒸笼;三是家用木甑。有些既是加热器具,又是装盘上桌器皿。如果米饭和菜肴在木甑同蒸,味道更好。六、原料搭配有学问。
把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搭配合蒸,营养和口味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蒸的原料经码好味、上好粉后,摆放的顺序一定要是蔬菜在最下面,中间是肉类,最上面才是鱼类。这样做的原理,就是让蔬菜、鱼类充分粘附肉类分解的油脂,蒸肉则吸收蒸菜产生的清香,同时,蔬菜、肉类因细胞破裂流出的水分和营养成分被米粉吸附,使米粉膨润。这样做出的菜肴肥而不腻,淡而不寡,原汁原味。特别强调的是,在用木甄蒸菜还要用竹筷在原料间插几下汽眼,以利蒸汽对流,否则难以蒸熟。

(特别说明:本章图片均由中国资深烹饪大师、沔阳三蒸研究院院长李和鸣先生提供。)

本文标题:沔阳三蒸是哪三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