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日后,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武装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正规军队,由八路军抽出留守陕甘宁边区的兵力组成;另一部分是地方人民武装,即保安部队。此外,边区还有一支地方性的群众武装团体——自卫军。这些军事武装力量,担负着保卫河防,对外保卫边区的安全,对内打击土匪、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安定,动员与组织民众,抗日救国等任务。

★★★八路军留守兵团★★★

八路军留守兵团(后方总留守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军委把从八路军各师抽出留在陕甘宁边区的兵力组成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下设东、西地区留守处。抽出的部队有:第一一五师之炮兵营、辎重营;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之第七一八团及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第一二九师之三八五旅(缺第七六九团)及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共约9000人。10月2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各留守部队统一整编为警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团。尔后又将第七、八团改编为警备第八团,原第七七○团及骑兵营、富甘独立营番号未变。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主要任务是:保卫陕甘宁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中共中央,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加强正规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与积蓄干部。司令员及政委均为萧劲光。


★★★边区保安部队★★★

保卫和巩固边区,除正规化的留守兵团外,边区还建设了一支地方人民武装,即保安部队。

1937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在延安成立。高岗为司令员,周兴为副司令员。主力红军改编后,将未编入留守兵团的地方武装按其政治素质与战斗力的强弱,编为10个保安大队和若干保安队、警卫队,原则上每个县都有一个保安队,总兵力为4000人。其主要任务是:动员与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救国,镇压汉奸和一切反动派的阴谋活动,协助八路军留守兵团保卫陕甘宁边区。1938年3月,边区保安司令部划归八路军留守兵团指挥。1939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斗力的提高,并逐步向正规部队过渡,又将保安队改编为独立营。在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对保安部队加强了军事、政治和文化教育。保安部队的政治教育以时事教育、阶级教育为主,提高政策水平,坚定阶级立场。军事训练以提高射击技术为主,经过训练,射击命中率由50%提高到78%,投弹也由平均23米增加到30米。194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1942年10月1日,边区保安司令部改编为警备第三旅。保安部队在边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积极配合留守兵团完成保卫边区、维持地方治安的任务,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942年,鉴于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边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需要统一指挥,在中共中央作出成立陕甘宁与晋西北联防军政治部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军委于5月13日作出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的决定,任命贺龙为司令员,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林枫为副政委。联防军司令部任务为:统一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区域的军事指挥及军事建设;统一两个区域的财政经济建设;统一协调两个区域的党政军民关系。6月8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下辖:八路军一二○师、八路军留守兵团、晋西北新军、三五八旅、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炮兵团。9月15日,中共中央命令,将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对外称留守兵团司令部),指挥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部队。增任萧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不久,又任命谭政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3年5月,国民党军队计划闪击陕甘宁边区。为了保卫中共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和独立第一旅先后由华北调入边区。1944年春,又从华北调入三支部队:一支是由杨得志率领的由冀鲁豫军区六个团组成的西进支队,8月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一支是由黄永胜、邓华率领的由晋察冀军区六个团组成的机动旅,同年秋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一支是由王近山、徐立清率领的第一二九师三个团组成的新编第四旅。为开辟新的根据地,1944年10月,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三五九旅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南下湘粤边。1945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第三五九旅留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组成八路军第二游击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张启龙任政治委员;警备第一旅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三游击支队,文年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6月,这两支队伍6000余人由延安出发南下。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隶属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西北中央局,下辖晋绥军区及其所属军分区、骑兵旅、独立第一旅、教导第一旅、教导第二旅、新编第四旅、第三五八旅、绥德警备区司令部、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警备第三旅兼三边军分区、第三八五旅兼陇东军分区、第三五九旅兼延属军分区。


★★★边区自卫军★★★

边区自卫军是一支不脱离生产任务的地方性的群众武装团体,边区18—45岁的成年男女均可加入。自卫军成员平时参加生产,农闲进行操练,战时担任后方勤务,协助主力部队作战。中共边区委员会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自卫军的建设,1937年10月制定了《抗日自卫军条例》。为了加强对群众武装的领导,联防军司令部专设了人民武装科,各县设大队部,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另设脱产的大队附一人。区设营,区长兼营长。乡设连或排。自卫军利用生产间隙和冬季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教育,使军事素质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到1940年底,边区自卫军有14.535万人,其中基干自卫军21803人。自卫军在维护地方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做出了贡献。


★★★陕北东分区保安司令部★★★

1937年7月成立,司令员黄罗斌,归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陕北东分区委员会领导,下辖东分区各县保安队和游击队。机关驻延安县城。1937年9月,陕北东分区保安司令部撤销,所辖各县军事组织归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直接领导。


  ★★★陕北西分区保安司令部★★★

1937年7月成立,司令员吴岱峰,归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陕北西分区委员会领导,下辖西分区各县保安队和游击队。机关驻蟠龙镇。1937年9月,陕北西分区保安司令部撤销,所辖各县军事组织归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直接领导。


  ★★★关中特区司令部★★★

关中特区司令部、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1937年10月,原关中特区司令部(司令员张仲良,政委习仲勋)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先后为张仲良、文年生,政委先后为习仲勋、张德生),属中共关中分委和陕甘宁保安司令部领导,下辖三个保安大队(后改为三个独立营)。1941年10月,将三个独立营改编成关中保安第一团;又将中共陕西省委直辖的警卫营、独立五营和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所辖的青年营合编为保安第三团。同时,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之一、二团由富县移防关中分区。1942年底,警备第一旅与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合并,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先后为文年生、王世泰,政委为张德生)。1943年3月,原关中保安第一团和第三团改成警三团。这时警备区司令部直辖警一团、警二团、警三团,机关驻新正县马栏镇(今属旬邑县),属中共关中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1945年5月间,警备第一旅一、二团组成八路军第二、第三游击支队出发南下。关中警备区司令部仅剩下警三团。王世泰率警三旅一部奉命从三边到关中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调集三个师的兵力向关中分区发动进攻,中共中央军委调派新编第四旅、教导第一旅和教导第二旅部队增援关中。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动员全分区军民积极参战,有效地配合正规部队,取得爷台山反击战的胜利。关中警备司令部随即改为关中军分区。


  ★★★神府保安司令部★★★

神府保安司令部、第一河防司令部, 1937年8月,驻神府特区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独立第一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电令整编为一个团(辖三个营),对外称一二○师工兵营。9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团部带两个营东渡黄河,到达山西抗日前线,12月,整编为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警备第六团。留在神府的一个营改编为神府保安第六大队,后改为独立第六营。1938年1月,成立了神府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黄罗斌、政委张秀山)。3月,将保安司令部改为第一河防司令部(司令员先后为黄罗斌、杨文谟、杨嘉瑞、马红侠、刘忠,政委先后为张秀山、武开章、刘长亮)。第一河防司令部归中共神府特(分)委和留守兵团司令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


  ★★★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

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警备第三旅兼三边警备区司令部,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决定成立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为三边地方部队的领导机关,司令员先后为白寿康、朱子休、郭炳坤,政委先后为白治民、高峰。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属中共三边特(分)委和边区保安司令部双重领导,机关驻定边县城西街,下辖保安大队、骑兵营和定边、盐池、靖边三县保安队。1943年1月,在驻三边警备一团和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警备第三旅兼三边警备区司令部,隶属中共三边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晋年,政委王世泰,机关驻地定边县城。下辖第七团(驻盐池)、第八团(驻定边)、第二团(驻张家畔)和骑兵团(驻绥远城川)


★★★三五九旅兼延属军分区★★★

1942年12月,延属分区成立以后,八路军三五九旅由绥德警备区移防延安,兼延属军分区。机关驻延安市东关。司令员王震,政委先后为张邦英、王震(兼)。延属军分区属中共延属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下辖延安市和延安、甘泉等10县(市)地方武装。1944年11月,王震率三五九旅南下湘粤边,延属军分区撤销,只在延属专署设了武装科领导各县、市地方武装。


★★★两延河防司令部★★★

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1937年11月成立,司令员何长工。机关驻延长县城,归八路军留守兵团指挥,主要承担两延地段黄河的防务。


  ★★★绥德警备区司令部★★★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入山西柳林一带,并隔河炮击陕北的宋家川等地。经过国共双方商谈,决定划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为警备区。原驻绥德的国民党八十四师(高桂滋部)奉命调离,由八路军陈奇涵部接防。警备区司令部设在绥德城内,隶属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下辖警备八团、警备一团、警备三团。1939年8月,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加强河防,保卫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从抗日前线调回绥德警备区,接替陈奇涵部的防务,王震任司令员。警备区司令部下辖七一七、七一八、七一九3个团和一个保安团(即独立团)。

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建立后,承担了上自佳县万户峪、下至清涧河口全长380华里的河防守卫任务,抗击日军的进攻。自1941年春到1942年冬,三五九旅先后分三批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一旅接替绥德警备区的防务。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先后属中共绥德地(特)委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司令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其司令员先后为陈奇涵、王震、王尚荣,政委先后有郭洪涛、王震、袁任远、习仲勋、李井泉。


★★★直辖县军事组织★★★

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粉碎国民党制造的武装摩擦,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的领导下,边区直属的延安市和延安、安定(子长)、延川、延长、固临、甘泉、富县、志丹、安塞、靖边等县都建立和扩大了自卫军、游击队、保安大队。1942年12月,延属军分区成立,各直属县军事组织归其领导。下辖延安市自卫军、延安县自卫军大队、安定(子长)县保安大队、延川县保安大队、延长县保安大队等。


★★★中共关中地委教导团★★★

1945年5月,国民党第三十八军部分中共党员和赵伯经率领的宝鸡地区一些党员进入中共关中地委所在地马栏镇,中共关中地委将其与省委干训队合编,建立了关中地委教导团。赵伯经任团长,谈国帆任副团长,秋宏任政委。教导团有300余人,下设4个区队。教导团参加了解放淳化县和收复爷台山的战斗。


本文标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