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摘录:《论语》几句话讲清楚: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区别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虽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讥笑为“伪君子”,但这并不影响君子这一词的美好内涵,我们做人、教育影响别人,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说身处困境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者,结党营私。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义的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
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别人,顺从别人,但是却心怀鬼胎,甚至想着算计别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看气质”。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
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古人说,志当存高远。做人两上方向,一个向上,所谓“上达”,一个向下,所谓“下达”。
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释,按照语境,儒风小编解释为“土地”,引申为田宅等物质利益。
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时候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程树德《论语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
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视。
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反求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却是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孔子就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不怕穷困潦倒,小人则不择手段地摆脱穷困之境。
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以一个人的本质。
附听课笔记: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Q&A
Q:
我该去大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陪着父母,过安逸的日子?
A:
该“怀德”还是该“怀土”,这个问题从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被讨论了。千万不要觉得“君子”和“小人”是在区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身为凡人,我们都会有“君子”和“小人”的状态。不管怎么选择,这都是自己的人生。但是后半句就要注意了,如果不“怀刑”,只“怀惠”,让小人占据自己的身体,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精 华 解 读
放于利而行:你以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
“你以为有钱人就快乐?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不到!” 但是生活中有没有“钱在帮倒忙”的时候呢?孔子认为,如果你张口闭口谈的都是利益,而且妄图只用利益去推动他人,那么不用多久就会产生大量的抱怨,而且组织也很有可能因此而瘫痪。不要忘了,大多数人都是有使命感和愿景的呀!推荐你读《金钱不能买什么》
原 句 译 文
4.11 孔子说:“君子心怀理想,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4.12 孔子说:“如果一切事情都从实际利益出发来考虑的话,不免会产生大量的抱怨。”
课 后 思 考
金钱不能买来什么呢?快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Q&A
Q:
升职加薪一定是件喜事吗?
A:
在职业生涯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渴望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渴望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有一丝紧张: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那个更高的位子?升职加薪未必是一件喜事,有时能力hold不住岗位,往往是悲剧的开始。只有保持亲勤勉,终身学习,这才是持续进步的正道。推荐你读《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精 华 解 读
礼让为国:礼的核心是让
孔子认为,“礼”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形式,从而浪费资源。礼的存在,说到底还是在修炼人的心性,让我们与原始人的动物性日渐分离,成为一个文明人。能做到这一点,谦让之心很重要。很多时候,争抢会带来鸡飞狗跳,让事情发展得更加糟糕,如果我们能懂得让一让,世界会更美好。
原 句 译 文
4.13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吗?这当然没问题了!不能以礼让治国,还留着礼法干什么?”
4.14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位子坐,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凭什么能坐得住那个位子;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课 后 思 考
你是一个渴望升职加薪的人吗?你对新一年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规划呢?
本文标题: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