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享中国年|去大荔 品正宗带把肘子味道
“揭锅喽……”1月14日14时40分许,大荔县官池镇苏胡村,宏海肉制品加工厂车间里,正宗带把肘子第三代传承人雷川海踩在锅台上,缓缓揭开笼盖。瞬时,一团蒸汽骤然散开,带把肘子的肉香弥漫在空气中。
工人正在忙碌中
雷川海今年60岁。他从17岁时跟着师傅学做带把肘子。他这一做就是40年。43年间,带把肘子的做法历经多次改良,但雷川海始终守着传统技艺。
带把肘子
他介绍,传统带把肘子制作技艺繁复,工序达十余道。头一晚浸泡肘子,去除腥味。次日,喷枪烧毛、洗刷干净、锯开大骨、码入土碗、浇上秘汁、放入笼屉,文武火烧至上气,转至武火再烧4个小时,最后闷半个小时,再揭锅。自此,一道色如红枣,形如把柄的带把肘子就做好了。
“之所以叫带把肘子就是它形如把柄。”雷川海说,这道菜的烹调过程十分讲究,不可省略其中一道工序,才能保证每个环节恰到好处。
正宗带把肘子第三代传承人雷川海正在忙碌中
他选料的标准是,只选猪前肘。因为前肘肉质紧实,廋肉多、皮薄,不易散烂。他介绍,酱汁是带把肘子肉香的灵魂。“大葱、生姜、辣段、白芷、大料、面酱、豆腐乳、酱油、盐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让所有味道均匀融合,静置一会,酱汁就算调制好了。”
木笼、土碗、柴火也颇有说法。雷川海说,木笼透气性好,蒸汽可在笼内回旋,保留肉香味。土碗同样具有透气性,能吸油,能够起到解腻作用。
正宗带把肘子第三代传承人雷川海正在制作带把肘子
在雷川海配料的间隙,他的儿子雷宏给记者讲起了带把肘子的渊源。“六百多年前,大荔县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多个民族交融,催生了九品十三花,带把肘子就是其中的一道名菜。古时上至官府、下至民间的宴席,带把肘子是必不可少的菜品。”
现在在大荔,主家过事,席里面如果没有带把肘子,人们就会说主家人“啬皮”,事过的不“硬”。当地老百姓说,带把肘子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宴席上有它,方能显示自己的体面和大方。
如今,大荔带把肘子早已做成了当地重要产业,各种保鲜技术的运用,让它“迈开腿”,过县夸市来到全国各地食客的餐桌上。雷宏也紧跟步伐,融进了科学的保鲜技术。他在传统土碗装置里,用锡装抽真空,然后压缩,再消毒包装,延伸了带把肘子的保存期限,给带把肘子插上了翅膀,让它飞出了大荔,摆上各地的餐桌上。
就在交谈时,老客户李斌给雷宏打电话预定20件带把肘子。李斌是大荔人。他说,雷川海父子俩的带把肘子味道正宗,口感香,他计划用它过年送人。
因为传统技艺,制作时间长,现在他们父子每天连续12小时蒸制带把肘子,生怕供不上顾客预定的量。
无论饮食环境怎样变化,故乡的独特美食,都是人们心中那份永恒的味道。年关将至,游子归来,带把肘子这道地道的美食或将唤醒他们幼时的味蕾记忆。也许对于每一位大荔人来说,年味的感觉就附着在这一口醇香四溢的带把肘子上。(文/王小敏 图/彭一鹏)
本文标题:世界共享中国年|去大荔 品正宗带把肘子味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