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文/朱丽)从古代阿拉伯商队的骆驼背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决策桌,tariff(关税)这个词可谓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路发展和一波三折。

  柯林斯词典对tariff的第一条释义是:政府出于保护、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或增加收入之目的,对进口商品(有时也对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a tax levied by a government on imports or occasionally exports for purposes of protection, support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or the raising of revenue)。

  关于tariff的溯源,较为主流的说法是它源于阿拉伯语,本意是“通知”或“价格清单”,古代阿拉伯商人用它指称入境货物的清单。

  随着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繁荣,意大利商人将这个词转化为意大利语中的“tariffa”,特指港口公布的征税明细。16世纪晚期,这个词流入英语,并最终确定为现在的拼写形式。

  关税的征收有多种方式:ad valorem tariff(从价税)是以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为标准,按照特定百分比征税,税额会根据货物价格的不同而改变。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高调宣称要对全部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0%至20%的普遍关税(universal tariff),就属于这一种。

  specific tariff(从量税)是以货物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征收固定金额的关税(例如规定每件衬衫征收2美元)。

  此外,还有tariff-rate quota(关税配额),关税会在货物进口达到规定数量之后开始征收或调高额度。

  从古希腊雅典城邦港口的征税系统(system of levy)一路走来,全球关税政策的演变史充满了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反复博弈。最近的例子就是特朗普“关税组合拳”所带来的变数。他日前宣称将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多国专家担心此举打破全球贸易规则,破坏美国与别国关系,并引发贸易战。

  关税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试图挥舞关税大棒(brandish tariff)对别国胁迫施压、维护自身贸易霸权,恐怕没有出路,也不会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