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1973年,又是类似的秋季,天气没什么特别。美国经济却突然发烧。滞胀——这个词在当时出现得太让人不舒服了。怪的是虚胖带来的高通胀,却没见着市场该有的旺盛需求。你说美国人没钱吧,银行里储蓄不少。而物价每天跳一个新高,大家反而缩起手脚,不消费,只存钱。可工资还没跟上,越战结束后经济的后劲也不大。现实一脸冷淡地把公式拍碎了。
1962年肯尼迪想了个方法,反正收不到更多税,那就干脆减,从加速折旧法、投资税优惠法,到大幅削减税收。等到了1966年,税收减少185亿美元,不动声色中,美国政府就把赤字财政玩出了花。说起来,减税本该刺激消费,可到了越南战场下,政府开支和福利铺天盖地,赤字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反过来,物价一涨再涨,通胀率从3%蹦到6%。国会没法板着脸装看不到了。
越战一结束,约翰逊比肯尼迪更敢花钱。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推进,社会福利一路飙升。财政赤字给美国经济埋了祸根。大家追着通胀跑,但奇怪的是,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却不怎么花。经典经济学说通胀刺激有效需求,结果美国人集体把钱锁进银行。越闹通胀越有人存钱,不跟商家买账,这场面怎么看怎么别扭。
事实上,通胀加剧了借贷成本。利率嗖嗖往上窜,借钱的都怕还钱时准备的美元不值钱。出借者自然不愿小利放贷,反而要价更高。其实呢,高利率吓退了大批买房买车的念头。储蓄反倒成了时髦,大家像躲灾似的把钱藏起来。细细算起来,这倒和凯恩斯理论说的完全相反,现实比经济学课上的黑板乱多了!
这种高通胀与高储蓄不约而同在美国碰头,对经济打击更猛烈。滞胀的苗头早已悄然浮现。相比大萧条,滞胀是另一种怪胎,低增长加高通胀还裹着高失业。到了70年代,政府被通胀吓怕了,转头压缩货币流通。但这么一紧,失业愈发明显,产量跟着往下掉。失业率蹭蹭涨,不到十年翻了好几倍。1973年末,能源危机突然来袭,美国陷入战后最惨的经济泥潭。
其实回头看,二战后的全球复苏让石油变得和水、空气一样重要。中东储油量占全球三分之二,这些频频爆发战争的地方,经济就跟着颠簸。1973年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一拍即合,狠狠一仗。石油失衡自然引爆全球危机,美国这次算是迎头赶上了。
能源危机直接推高了石油价格,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油价从2.48美元一下子飙到11.65美元一桶,不带犹豫的。廉价石油时代彻底结束。长期被西方控制的经济秩序被石油价格的骤变撞散,西方的经济玩法变得不再顺理成章。美国生产过剩的隐患,因油价暴涨直接暴露,大家都在等问题下一个转折。
追根溯源,美国经济危机其实是结构性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技和工业生产都在重新洗牌,老市场和老技术已经跑不动,新技术带来的产业也还没破土。失业随之而来,裁员多了,调整劳动力规模需要时间。一旦结构性失业出现,区域产业就遭重击,哪怕有新机会,能不能赶得上还是未知。
石油危机下,美国果断甩掉黄金锚定,美元与黄金说“分手”了。美元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钳制,金本位被彻底结束。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此刻才算定型。印钞票没多少约束,铸币税收益成了美国独有的优越权。
铸币税其实是一种隐形收入——印钱多了,货币贬值,人民手上的钱买东西的能力减少,这个损失就变成了国家的收入。战争时期,国家往往大量印钞,制造通胀来解决燃眉之急。美国能印美元,控制全球货币池,光凭经济体量就够吊打许多对手。
**谁掌握货币,谁就能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石油危机后,美元摆脱黄金束缚,继续主导全球经济。美国政府决定美元发行量,没有谁能制约。美元不断投放,国际贸易大多以美元结算,美国可以轻松用美元买入全球资源和商品,别国却只能忍受美元贬值。美国赚的钱其实是别国的财富。
这种交易,很不公平。美国用美元换实物,别的国家却拿着纸片。买来的矿产、石油,卖出去的却可能是随时要贬值的钞票。靠这种方式,美国不仅长年负债,还能提前享受全球资源。
当然,美元和黄金拉黑后,货币发行缺少强有力约束,多印造成物价持续攀高,货币贬值频率也跟着加快。这很容易让美国走向新一轮经济危机。有点像往自己脚下埋雷,谁先踩中不敢说。
历史里的金融危机,每一次都是对货币体制的一次清算。比如1967-1968的英镑危机,英镑一夜之间退出历史舞台。世界货币体系从多中心转成了美元一枝独秀。滞胀让美元固定兑换黄金的政策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世界进入美元、欧元、日元分庭抗礼时代。美元再强也有下坡路,美国还是全球老大,但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永远不变,多极化还有希望吗?
其实全球性经济风暴里,普通人能做的选择并不算多。经济危机到来时,提前找到那些不容易被危机拖垮的行业和岗位是一种自保。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眼光,有时候等反应过来已经晚了。意料之外的风险,不讲情面。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像计划经济一样活着,确实能避开大坑。危机面前,钱才是硬道理。不喜欢存钱的美国家庭,危机时也不得不省吃俭用。投资变现,持有现金更保险。不见得每个人都舍得卖掉房子和车子,但手里攥着的钱才是底气。
固定资产占太多会让账面数字好看,但真遇到危机时变现难。房贷、车贷要看自己承受能力,平时没事,动荡时就变成了负担。不少美国人急着还掉贷款,把能收回的钱尽快收回来,才敢松口气。
钱最好存在靠谱的大银行,小银行即使高利率也别心动。大银行扛得住风浪,小银行一下子倒闭就血本无归。金融海啸一来,收益变得不值一提。有人坚持把钱分散存放,其实危机里集中才安全。
债务问题说起来很纠结。提前把欠别人的钱还清,被欠的要回来。不敢多借,借债最好拉长还款期。危机时不需要面对债主微信轰炸,那才是真正的安稳。有人偏要借短债,觉得利息低,其实吃亏的往往是自己了。
说得再细,各种危机防范办法,谁都能列出一堆。然而真遇到事,也许你还在犹豫犹豫,担心时机错过。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教科书没办法给答案。实际应对,要看人,也要看运气。
美国战后“滞胀”看起来是一场财政政策和国际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转型没跟上,货币体制忽然失重。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把旧的问题重新摆在眼前。今天美元还在撑着全球货币地位,可没人敢说这能撑多久。未来的局势变幻,普通人的选择可能就像在风下招手,谁都没有把握。
现实里,危机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到了你门前,谁也挡不住。怎么办,你说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