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想变厉害,养成吸金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卖
一个人要想变厉害,养成“吸金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卖。 因为“卖”,才是离钱最近的事——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提升自己。 你必须意识到:如果没人愿意为你买单,那么你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高学历、高认知,你的好产品、好服务……通通一文不值。 无法变现,绝大多数人就难以把自身的价值“卖”出去,最终沦为“高认知穷人”。
本章节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真正掌握“卖出去”的能力,养成吸金体质,开启你的财富加速之路。 这也是当年我从一个一无所有、被人瞧不起的穷小子,到后来完全靠自己赚到第一桶金,并且至今仍在用的搞钱心法。 为了让大家彻底搞懂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我打算用一个“会赚钱的人”与“不会赚钱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作为切入点,一步步拆解。一旦理解透彻,你也有机会成为那个会搞钱的人。
前段时间放暑假,我看孩子闲着没事,就想给他报个运动班锻炼身体。 我一共去了三家机构上体验课。 前两家的套路基本一样:体验课上了15分钟左右,销售就开始推销。话术大同小异——强调自家是实木标准场地、教练来自名牌体育大学、现在假期有优惠等等。 你们觉得,这样做生意,生意能好吗? 肯定不行。 一看他们这样推销,我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大场地只有寥寥几个人、根本没什么生意。 这就是典型的“自嗨式做生意、硬推式做买卖”。就像你逛超市,售货员拼命推销你的感觉——烦不烦? 他们根本不去思考客户需求,也从不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业绩能好才怪。
而第三家,生意却异常火爆,场地基本上全是满的,到处是学员和家长。 同样的流程,体验课大概15分钟,销售也过来推课——但人家根本不提场地多好、教练多专业、优惠多大这些套话。 他说:“刚才15分钟上下来,我看孩子体能方面似乎有些偏弱,您是不是平时没什么时间带他运动?” 我平时忙,确实没时间;孩子妈妈经常带他去些安静的地方,运动量肯定不够。 他还拿出这15分钟的体测数据,和另一个孩子对比——差距确实明显。 他接着说:“照这样看,孩子可能连小学生体能达标测试都过不了。不过没关系,如果您没时间带他运动,我们可以帮忙。” 然后他介绍了教练,并拿出专门针对提升体能设计的方案。我一看,内容专业也科学,就指定了一个教练上私教课,直接买了年卡。
你看,同样都是篮球培训课:
· 产品:篮球课
· 价值:一个是“兴趣班”,一个是“解决孩子体能问题的专业机构”
· 购买原因:孩子体能不足,需要提升 成本差不多,目标客户是同一群人,为什么第三家就能火爆? 有的朋友可能说是因为“价值塑造”。没错,但这只是表象。 真正关键的是:他们能洞察需求,并为他的产品塑造出“我想要的价值”。 这才是他们生意火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秘密。
如果他不能洞察需求、不会塑造价值、不能对症下药,那在客户眼里,他也只不过是个“兴趣班”而已——可去可不去,可有可无。 但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就相当于你能够创造客户需求、激发强烈购买欲。 这时,你换任何一个产品、做任何一个项目,都能赚到钱,卖什么成什么。 这才是一个人发家致富最顶级的能力,就像随身带了一台印钞机。 有了这个能力,你还怕不知道干什么?还会迷茫吗?显然不会。
他能站在我的角度,看到我孩子的问题,还帮我解决,我当然愿意买单。花点钱换孩子体能达标,何乐而不为? 但如果他不具备“洞察需求+塑造价值”的能力,他的产品就只会沦为市场上千篇一律的兴趣班,还谈什么赚钱? 前两家学员稀少,哪怕在旺季也经营惨淡,最终只能倒闭。 市场上真的不缺又一个少儿兴趣班——关键在于,最后这一家做到了真正的“利他”,对症下药,精准塑造产品价值,让客户无法拒绝。 这才是我们最该学的东西。
哪个家长会真正关心“你有多好”?大家关心的都是“我家孩子会怎样”。 这就是我常说的:客户只在乎自己,压根不在乎你。 甚至你卖的是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客户有需求、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你的产品和服务才对ta有意义。 如果销售无法利他、不能洞察我的需求,只会硬推年卡——换做是你,你买不买? 肯定不买。
大部分人做生意喜欢“逼单”,但你们自己作为消费者,被逼单时是什么感受? 谁更会洞察需求、塑造价值,谁就能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赚钱的核心。 这也是一个赚钱高手和一个不开窍的人最根本的差距,更是普通人由穷到富必须过关的地方。 你可以仔细观察身边那些厉害的人,他们都是洞察人心的高手。 如果无法利他、不能对症下药,就算凭运气赚到钱,最后也会赔光。 运气总会用完,但能力不会——它只会越用越强。
那到底该怎么学会并且运用这套方法? 其实真的很简单:我们要把“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嗨思维,转变成“站在对方角度”的利他思维。平时多练几次,慢慢也就会了。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老王是个果农,家里的苹果熟了,他就叫两个儿子去城里卖苹果。 大儿子做法传统,走“物美价廉”路线:把苹果分成“好的”和“差的”,降价促销。 果然,好的那一半很快卖完了,但差的那部分再也卖不动,他只能拖着剩货回家。 二儿子很聪明,也很有商业头脑。他听说马上要到平安夜,就去买了一些包装纸和果篮。 他把苹果分成三档:品质最好的、还不错的、比较差的。 最好的苹果,他放进果篮,贴上“平平安安,诸事顺遂”的标签; 最差的,他用包装纸包起来,做成“平安果”; 中间的那些,继续走平价路线。 结果:
· 送男女朋友、给小朋友买的,选了包装好的“平安果”;
· 送长辈、领导、亲友的,选了果篮;
· 自己家吃的,选了实惠的普通苹果。 三种苹果全部卖光。
回家后,大儿子非常好奇,问他怎么做到的。 二儿子说:“哥,你只会‘物美价廉’这一招,只知道卖苹果本身。你根本不懂:做生意,是卖价值,而不是卖产品。” “你的苹果只有‘实物价值’,哪怕降价,也只是一种食物,满大街都是。而我的苹果,能表达感情——送爱人、送孩子、送长辈,寓意完全不同,价值根本不一样。” “你降价,同行也会降,最后恶性循环,谁都赚不到钱。而我洞察他们的需求,基于需求塑造价值,他们自然抢着买单。” “如果你眼里只有产品,却不想想‘客户为什么要买’,那么累死、赔死,都是正常的。”
大儿子这才恍然大悟。 这也是很多人做生意的通病:一心只想着卖出去,却忽略了——你的产品对客户来说,并不是非买不可。人家根本没需求,你却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一定不要自我中心。 要像二儿子一样,站在利他角度,洞察需求、塑造价值。 让你的产品在客户眼中“价值不一样”,你轻松卖,客户开心买——双赢。 为什么不这样做?
任何生意,表面看不一样,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卖的都是需求,而不是产品本身。 在我的课程里,“利他+塑造价值”正是一大核心。比如:
· 如何为你的产品和服务塑造价值?
· 如何给出让人无法拒绝的购买理由?
· 如何让对方产生强烈“需求感”和“购买欲”? 很多东西,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就会了。 但如果没人点透,你再努力也可能在原地打转,越陷越深。 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很小、但没它就不行的关键——就像再好的跑车,没钥匙也寸步难行。
最后,我回应一个被问最多的问题: “为什么大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以及“没有执行力,怎么办?” 首先,你所谓的“懂”,可能只是“听说过”。 而且是那种高度概括的东西——比如一提到商业,就说“商业的本质是供需关系,是价值交换”。 这话没错,但它大而正确,对实战缺乏具体指导。 至于执行力的问题,无非两种: 一是你不知道行动之后有什么回报,心里没底,不敢动; 二是你明知有回报,但不想做,觉得难受、麻烦。 这两个问题,本质都是“念头”的问题。 但这里我不展开讲,说到底也就那点东西。我更愿意尊重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去强推别人的因果。
还有那些一直“想做点事情”的朋友: 控制好风险,先行动起来再说。 别把别人想得神乎其神——这个世界上真正厉害的人,永远是极少数。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又懒又笨,每天重复无效动作还不自知。 所以,你的对手,根本没你想象中那么强。 动起来,你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