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营经济注入“人才活水”
□ 胡立彪
甘肃围绕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痛点,出台20条含金量足的具体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化解用才之忧;山东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优秀人才不受学历资历限制,经举荐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竞争力;重庆启动“新时代渝商5511培训计划”,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民营企业家培训体系,打造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
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为培养更多适应科技创新变革的技能人才,全方位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其中,“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民营企业2267.8万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步入新时代,我国民营企业在多个领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八月瓜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榜单”中,民营企业达260家,占比52%。民营企业所集聚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开拓者。
当前,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全新特点和趋势,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地方,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的政策尚缺乏有效衔接和系统布局,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和财政项目的指南编制、立项、组织实施、评审与验收等环节中,民营企业参与仍相对不足,影响了民营企业人才创新积极性。民营企业长期面临创新人才引进难和流动不畅的双重困境。调查显示,超过60%的民营企业表示很难吸引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同时,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在职称评定、城市落户、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待遇难以和国有企业及体制内单位相比,人才流动的“玻璃门”“旋转门”依然存在。
人才向来被视为浇灌企业发展的“活水”。只有坚持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引才育才,才能充分激发其内在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旺盛活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做好人才引育,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扶。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政策措施,畅通民营经济组织职称评审渠道,为民营经济组织引进、培养高层次及紧缺人才提供支持。
为帮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引才育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要打破地域限制,组织重点企业集中开展引才活动,针对企业高端人才需求,结合地域差异制定灵活引才策略;人社、教育、住建等相关部门要做好产业人才居留落户、安家购房、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一站式服务工作,增强人才在当地扎根发展的归属感;完善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
引才育才,民营企业也要发挥主动性,做足功课。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鼓励民营经济组织积极培养使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据此,民营企业应精准定位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经验等,通过传统平台、行业论坛、校企合作等拓宽渠道,以灵活的工作氛围、广阔的晋升空间、创新的项目机会等优势吸引人才;构建完善培训体系,覆盖新员工入职及在职员工技能、管理培训,鼓励内部交流,组织经验分享、项目研讨,设立多元晋升通道,激发员工提升自驱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观象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