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同行 中冶赛迪与宝钢共铸钢铁强国梦
宝钢,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在今年9月15日迎来了投产40周年。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号高炉点火投产,同年11月26日,宝钢一期工程举行投产仪式,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一举将中国与世界先进钢铁水平的差距缩短了20年。
宝钢的建设,为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积累了经验、建立了体系、培养了人才、打开了视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冶赛迪作为宝钢的主要设计单位和40年来始终服务宝钢的战略伙伴,见证了宝钢人艰苦奋斗创造的非凡业绩,与宝钢并肩奋战、携手同行,服务宝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钢铁工程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在整个中国宝武的产业布局中,中冶赛迪还先后服务建设了武钢热轧体系、太钢不锈基地、梅钢热轧精品基地、八钢基地、数字韶钢、新马钢、宝钢湛江基地等,共同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辉煌篇章。
回首峥嵘岁月,每一段都令人刻骨铭心,每一程都让人荣耀满怀,在这段承载着强国梦想的征程上,深深熔铸着中冶赛迪与宝钢、与广大钢铁工业建设者勇当先锋、共创一流的使命担当,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智慧汗水与自立自强、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成为支撑我们坚定不移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
▲ 宝钢全景
勇担使命
共启钢铁工业现代化序章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处在历史转折中的中国,经济建设不断恢复和发展,亟需提高钢铁产量,建设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需求十分迫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宝钢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77年11月,冶金工业部决定由重庆钢铁设计院(简称重庆院,为中冶赛迪前身)负责上海一个新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主体设计工作。接到任务后,重庆院派出一支由23人组成的精干队伍前往上海,在淮海路原社科院旧址作为临时办公室开展前期工作,这就是最早来到宝钢的设计队伍。
1978年10月,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重庆院成立“宝钢工程设计总队”并同时设立分党委,与参加宝钢建设的各设计院一道投身项目建设。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宝钢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基,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
▲ 宝山钢铁总厂动工典礼
宝钢一期设计年产管坯60万吨、板坯90万吨、方坯122万吨、140mm连续轧管机及相应的钢管精整系统,年产无缝钢管50万吨。当初如此巨大、繁杂、以国外引进为主的钢铁工程,在国内是首次。按照分工,重庆院是宝钢工程的总包设计管理单位和高炉、连铸、热轧单元主体和全厂性综合辅助设施的设计单位,对外要负责主体单元的项目论证、技术谈判、国外设计审查等,对内承担具体项目的设计并负责各设计单元之间的协调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浩繁错综。
当时,以原重庆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兴、副总工程师李青森、土建专家任嘉鼎、高炉专家项钟庸、炼钢专家麻庆恩等为代表的重庆院设计专家团队,发挥丰富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经验,不辞辛劳,精心组织,科学严谨地开展技术管理。为确保全厂总图布置合理、生产工艺顺畅、设备配置适宜、节省工程投资、维护国家利益,他们与宝钢一道在与外方的技术交流谈判中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竭力争取最优设计方案,为保证建成世界先进的钢铁工程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 宝钢建设现场勘探归来
宝钢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关于宝钢“下马”争议多次涌动。有的认为工程投资规模过大,会耗尽国家外汇储备,有的认为选址不合理,钢厂即使建好了也会滑到黄浦江里,还有的认为设计规模超过实际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面对内外交困的压力和挑战,重院人与宝钢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始终聚焦以设计为核心,坚定推进各项工作。在决定项目命运的技术论证会上,林兴副院长全然不顾个人得失,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钢铁工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力陈建设宝钢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项目“下马”会给国家造成的重大损失,为项目存续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邓小平同志的话给了处于困难中的宝钢建设者以极大的信心。宝钢一期的顺利投产也有力印证了伟人的高瞻远瞩——工程投资控制在预算之内,一次性投产成功,设备运转正常,产量稳定增长;投产后的第一年,25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设计水平。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宝钢二期工程继续建设。到1991年6月,预算总投资300亿元的宝钢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1995年,宝钢投产仅10年就提前全部还清了75亿元贷款及利息,并通过上缴利税,回报了国家投资。2000年,宝钢自筹资金完成三期工程建设,跻身世界千万吨级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行列。
学习创新
推动钢铁工程技术国产化进程
宝钢一、二、三期的建设实践,生动反映了中国钢铁工业从依靠进口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进阶发展历程,是钢铁建设者不断学习创新、勇攀世界一流的历史见证。
宝钢一期工程几乎是全套引进,二期工程坚决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的指示精神,工程的设计和设备以国内为主,其中,高炉、焦化、烧结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与成套以国内为主,仅部分设备引进;冷轧、热轧、连铸工程的主要设备采取与外商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方式。宝钢三期工程从总体设计到各单元设计,已全部立足国内,由国内技术总成,仅点菜式引进单体设备或小成套设备。设备国产率由一期的12%、二期的61%提高到三期的80%以上。
▲ 中冶赛迪设计的宝钢特大型高炉群,
其中2号、3号高炉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在宝钢一期建设过程中,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各家设计院都派出大批设计师到现场,边工作、边学习、边消化国外先进技术。1982年,欧阳标(后为中冶赛迪首席专家,业内知名高炉专家)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重庆院工作,第二年就到宝钢出差,主要任务是开展1号高炉测绘,消化移植国外先进技术,为2号高炉自主设计做准备。“大家对新技术的学习如饥似渴,每天都在高炉支架上爬上爬下,一有新设备运到现场,就会围上去认真观察……”
重庆院有很多像欧阳标这样的技术人员,从参加工作起就投身宝钢建设,通过与宝钢一道学习创新,积淀技术经验,成为行业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才。
宝钢二期,重庆院全面总结一期工程经验,承担了二期总体设计以及原料场扩建、2号高炉、二期连铸、2050mm热轧等重大工程,宝钢二期工程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其中,重庆院成套设计的2号高炉,是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4000立方米级高炉,国产装备占到了91.5%。在2号高炉的37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6项属国内首创、31项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及重大技术装备表彰奖。
宝钢三期,重庆院独立完成总体设计,自主设计集成的宝钢3号高炉,容积4350立方米,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安装且当时国内容积最大、技术最新、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炉,设备国产化率达95%,1999年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此外,重庆院还承担了原料场、1450mm连铸、1580mm热轧、高线、热电工程等的设计,并承担了300吨LF炉设计及设备成套供货,总承包建设了1580热轧3号加热炉工程。1580mm热轧、1450mm连铸、原料场工程分别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013年8月29日,宝钢3号高炉停炉大修,结束了一代炉龄18年11个月的历史使命,创国内4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长寿之最,成为世界最长寿高炉之一。
▲ 中冶赛迪设计的宝钢三期1580mm热轧带钢工程
▲ 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迈入新世纪,中冶赛迪紧跟宝钢发展战略,持续为宝钢提供工程技术支撑,推动我国钢铁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升级,为工业强基和综合国力提升挺起了“钢铁脊梁”。
2004年,宝钢宽厚板板坯连铸机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为厚板轧机提供板坯,摆脱了大型船板用钢、大直径油气输送管线用钢、大型军工用钢等领域长期受制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市场垄断,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 中冶赛迪设计的宝钢宽厚板板坯连铸机工程,
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2005年,宝钢4号高炉投产,宝钢成为国内唯一高炉容积全部为4000立方米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
2007年,宝钢1880mm热轧带钢工程投产,该项目缩短了我国硅钢、高强度汽车板在数量、品种、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填补了国内高强度汽车板等专用钢产品、高磁感取向硅钢等专用钢产品生产空白。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6开始,宝钢1~4号四座特大型高炉相继进入大修阶段,中冶赛迪主持设计,创新性提出三段式吊装等快速大修方案和技术,不断刷新高炉大修工期。其中,1号高炉快速大修,建成中国国产化水平最高的特大型高炉,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3号高炉大修工程质量合格率100%;4号高炉炉体安全维护改造工期缩短至72天。
2012年,宝钢原料场在线环保改造启动,创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保料场改造纪录。中冶赛迪与宝钢历经8年多的艰苦奋战,全面优化了现有原料场工艺流程,料堆无组织扬尘减少95%,物料损耗减少85%以上;“煤进仓、矿进棚”,“退场还绿”45万平方米,生产组织实现“用料不见料”。
▲ 中冶赛迪承担的宝钢原料场在线环保改造工程,
创造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环保料场改造纪录
通过宝钢工程实践,中冶赛迪在系统学习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接续奋斗中,形成了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实力,也使得中国大型钢铁项目的规划、自主设计、自主集成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立自强
共绘绿色智能钢铁新图景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作出了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钢铁工业面临着更加现代化、生态化、高技术、高效益的发展需求。2012年5月31日,广东湛江东海岛号声激越、桩声隆隆,象征着宝钢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梦工厂”——宝钢湛江钢铁项目正式启航。
▲ 中冶赛迪是宝钢湛江钢铁总体设计院和最主要的工程技术服务商,助力宝钢湛江钢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精品碳钢板材制造基地
从2003年起,中冶赛迪就深度参与到宝钢湛江钢铁的选址、前期规划和可研工作中。这一次,中冶赛迪将与宝钢一道,凭借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建起一座对标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基地。
为了满足工程投资和长期竞争力的需要,中冶赛迪将“简单、高效、低成本”的建设宗旨贯彻始终,历时十年,先后完成3版项目申请报告、4版可行性研究、3版初步设计和数十版总体设计方案、上千次专项论证,运用数字化仿真模拟、“五项流”经济模型等先进工具和方法,拿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且技术成熟可靠、高效低耗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经实践检验,项目投产后,全厂铁素利用率、吨钢占地面积、固废综合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铁水运输距离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除总体设计外,中冶赛迪还承担了宝钢湛江钢铁原料、高炉、连铸、热轧四个主体工程设计和数十个单元的设备成套和总承包建设任务,运用了一大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产品,其中多项技术为首次应用,为推动钢铁行业大型装备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打造新时代绿色智能钢铁基地树立了典范。
在核心技术和装备应用方面,湛钢1、2、3号高炉工程采用中冶赛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BCQ高炉无料钟炉顶、单烧高炉煤气1300℃的超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自主集成电动鼓风机和TRT设备。高炉投产后,成为全球生产指标最好的特大型高炉之一。
▲ 中冶赛迪承担的宝钢湛江钢铁高炉工程,
全球特大型高炉技术标杆工程
湛钢4座板坯连铸机工程采用自主研制的520吨世界最大钢水罐回转台,国内首台套在线机械火焰机械清理装置,动态轻压下、动态二冷模型、结晶器液压在线冷热调宽、结晶器液压振动等核心技术助力湛钢浇铸精品。其中,湛钢2300mm板坯连铸机由中冶赛迪技术总负责并独家提供核心技术装备和工艺模型技术包,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冶赛迪与宝钢携手开创“先河”,打造了行业首座智能环保原料场、首座全天候智能化少人化码头、首座钢铁企业水系统智慧集控中心等,应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智慧铁水运输系统,推动智能化理念和技术在钢厂多个场景应用落地,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善生产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
▲ 中冶赛迪在宝钢湛江钢铁承担的
首座钢铁企业水系统智慧集控中心
▲ 赛迪奇智在宝钢湛江钢铁承担的
全球首套iSmartONE智慧铁水运输系统
在绿色环保方面,中冶赛迪在湛钢总承包建设全球首个钢厂自建的综合含铁固废处置中心,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底炉绿色高效处置技术,有效解决了高炉除尘灰、炼钢OG泥等尘泥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难题,实现铁、锌等有价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储水量达154万方的雨水收集池,大幅降低了用水成本,通过“三滴水 一粒盐 水集控”的水资源全生命周期系统规划,使得钢厂吨钢耗用新水量在国内同类钢厂最低,并实现了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
▲ 中冶赛迪承担的宝钢湛江钢铁原料场工程,
全球智能化环保水平最高的大型沿海原料工程
▲ 中冶赛迪在宝钢湛江钢铁承担的
全球首个钢厂自建的综合含铁固废处置中心
湛钢自2015年9月投产以来,实现了国内千万吨级钢铁企业从投产到年度“四达”的最快纪录,投产次年即实现盈利、利润超前,进入世界最高效的绿色碳钢制造基地行列,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际工程界最高荣誉——菲迪克奖等殊荣。
绿色低碳是湛钢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中冶赛迪聚焦湛钢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总体设计了国内首个“氢基竖炉+电炉”短流程冶炼生产高等级薄钢板的近零碳生产线,自主开发DRI气力热送、智慧炼钢模型,供货220吨电炉核心机械设备,并依托这一项目打造冶金行业首个以业主为中心的数字建造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项目管理,助力湛钢在向着零碳钢铁转型的新征程上树立新的行业标杆。
四十年风雨兼程,奋斗不息,每一座高炉的崛起、每一条智能产线的运转、每一座绿色钢城脚下,都镌刻着中冶赛迪与宝钢同心同向、聚力共赢的印记。这份跨越四十载的信任与默契,既是过往辉煌的基石,更是未来前行的底气。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推进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冶赛迪将始终坚守钢铁强国初心,持续服务宝钢践行“做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做未来钢铁的引领者”的战略使命,与中国宝武以及全行业一道,勇立潮头,续写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力量。
来源 | 中冶赛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