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加速!多国集体行动,美元储备占比暴跌至58% 人民币崛起
国际金价突破3700美元的历史新高,全球央行正以半个世纪以来最快的速度抢购黄金,而美债则遭遇前所未有的减持潮——这一巨大的财富转移背后,是美元主导地位的历史性转折。
2025年9月,国际金价持续攀升,收盘突破3700美元/盎司大关,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一项里程碑式的变化引发全球关注:全球央行黄金储备量自1996年以来首次超越美国国债。
这意味着,世界各国央行正在将其信任票从美元资产转向黄金这一古老的财富储存手段。这场静悄悄的资产转移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4年全球央行净增持黄金达到1136吨,创下历史第二高位。目前各国央行共持有约3.67万吨黄金,占储备总额比例从2020年的约10%提升至20%。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自2022年以来,全球央行持续增加黄金储备,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净购金量超过1000吨,创下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央行购金行为为金价突破提供了基础动能,与短期市场情绪形成共振,推动金价突破横盘4个月的3300美元/盎司区间。
美债曾被视为全球最安全、流动性最高的投资资产之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美债也自然成了各国央行持有的核心储备资产。
然而,当前美国联邦债务已逼近3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0%。若“大而美法案”通过,未来五年或新增2万亿美元赤字,债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外国投资者正在逐步减持美债。2025年5月,中国、日本等主要持有国净卖出221亿美元美国长期证券。这一趋势与“去美元化”进程同步。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5年的58%,而欧元、人民币、日元等货币的份额稳步上升。
这种趋势被经济学家称为“去美元化”——各国希望通过多元化减低对美元依赖。
悦榕集团创始人兼执行主席何光平指出,与其说去美元化,更大的趋势是通过多元化措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多数企业并非关注意识形态,而是为应对支付体系被“武器化”的风险。
我们正在经历的可能是历史上第三次黄金大牛市。第一次是从1971年开始,因石油危机导致全球通胀,金价一度冲到850美元/盎司。
第二次是在2001-2011年的十年间,国际金价从260美元/盎司上涨到了1920美元/盎司,涨幅超过了6倍,主要受到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当前这轮黄金牛市可以从2018年算起,但在今年出现加速上涨。金价从年初的2657美元/盎司涨到现在3700美元/盎司,累计涨幅约40%。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是金价上涨的关键推动力。2025年9月17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进一步削弱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
地缘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构成另一重推力。乌克兰与中东局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避险功能。
此外,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也助推了金价上涨。特朗普政府重启的“对等关税”政策,虽未全面落地,但已对进口商品价格形成上行压力。
多家机构纷纷上调对黄金的价格预期。高盛集团在9月12日的报告中将长期(2029年及之后)金价预期从2850美元/盎司上调至3300美元/盎司。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通过情景模拟提出更激进的预测:在风险情境下,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导致通胀高企、美元储备地位削弱,金价可能突破4500美元/盎司。
摩根士丹利更将今年年底国际金价预期上调为3800美元/盎司,强调美元贬值与央行购金构成双重支撑。
在资产配置中,黄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与股票、债券等传统资产的相关性较低,能够有效分散风险。
当股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的资产可能会大幅缩水。而黄金的价格走势往往与股票市场相反,在经济不稳定或股市下跌时,黄金常常被视为避险资产,价格会上涨。
黄金还具有抵御通货膨胀的特性。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为负,而黄金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投资者的资产价值。
截至2025年9月中旬,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2%降至5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表明,同期欧元、人民币和日元份额正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建立替代性支付系统,减少对美元依赖。
但美元主导地位真的会很快结束吗?可能不会。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席睿德指出的,金融格局碎片化的趋势将持续,但美元地位仍根深蒂固。
黄金的闪耀时代可能才刚刚开始。
#黄金##现货黄金##股市分析##美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