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事件再升级!21元一个馒头吃不起,于东来被骂“昏招不断”
餐饮行业的 “透明化” 议题从未如此尖锐。当消费者为高价餐食买单时,背后究竟是现制的匠心还是预制的流水线?近期,罗永浩与西贝餐饮的一场交锋,将这一问题推至公众视野中心,而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意外站队,更让这场风波的走向充满变数。事件早已超越个人纠纷,成为映照行业诚信与消费者知情权的一面镜子。
吐槽引爆风波:从餐桌不满到公开对峙
9 月 10 日下午,罗永浩结束行程后与同事走进北京一家西贝门店,这顿饭却成了风波的起点。用餐结束后,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简短言论,直指用餐体验极差,称西贝提供的菜品 “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得离谱,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吐槽迅速发酵。罗永浩并非普通消费者,他的人生轨迹横跨教育、创业、演讲等多个领域,每次身陷舆论漩涡都能引发广泛讨论,在商界拥有极强的话题号召力。他的发声瞬间点燃网友共鸣,不少人留言分享类似经历,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热搜。
9 月 11 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将事件推向高潮。他站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西贝门店大堂中央,面对镜头情绪激动地公开斥责,坚称 “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并明确表示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品牌商誉。为佐证言论,他当场摊开一张菜单,指出罗永浩一行五人点了 13 道菜,其中 “牛肉土豆粉” 和 “一把羊肉串烤馕” 各点双份,实际共 15 道菜,最终仅剩下 “葱姜烤鱼” 和 “嫩烤羊排” 未动。
贾国龙拿着消费小票强调,13 道菜初始消费 663 元,后加两道菜总计 785 元,剩余菜品是因为 “上得最慢,客人已经吃饱”。他还暗指罗永浩人品存疑,称对方离店时曾对店员说 “挺好的”,转头却在网上发难。这番回应引发部分网友质疑,有人调侃 “五个人吃 15 道菜,是饿坏了吗”,但更多人等待着罗永浩的解释。
硬核反击:罗永浩抛出的 “实锤” 与追问
贾国龙回应当晚,罗永浩便通过社交平台给出详细答复,揭开了餐桌背后的真相。他表示点 15 道菜并非贪心,而是西贝菜量极小,“每道菜上来分量都少得可怜,不够五个人分食”。至于剩余的羊排和烤鱼,根本不是 “吃饱了”,而是 “腥味浓重,明显是隔夜后重新加热的味道”,他甚至笃定地说 “面汤百分百是前一天剩下的”。
关于离店时的好评,罗永浩解释那是怕为难基层店员,“总不能当着服务员的面说东西难吃,他们只是打工的,没必要让他们承担责任”。这番回应瞬间扭转舆论风向,有网友统计,超过九成的评论支持罗永浩的说法,认为他道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声。
9 月 12 日晚,罗永浩开启直播,进一步抛出 “重磅证据”。他在镜头前明确表态,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质疑商家的隐瞒行为,“使用预制菜本身没问题,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不能用现制菜品的价格来售卖,这是欺骗”。
针对贾国龙 “没有预制菜” 的说法,罗永浩直接指出核心漏洞:“目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你凭什么说自己的菜不算预制菜?” 他随即引用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其中明确界定: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直播中,他还展示了人民网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截图,其中清晰写道 “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占比达 80% 以上”。更具冲击力的是一段匿名爆料,据称来自西贝内部厨师长,其表示 “店里部分菜品确实会隔夜留存,煮好的羊排甚至能连续使用三餐,对外宣称和现做品质一样”。这些信息让西贝的 “无预制菜” 说法摇摇欲坠。
后厨曝光:自证清白变成 “自曝其短”
争议带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经营数据上。9 月 12 日的数据显示,北京多家西贝门店订单量大幅下滑,线上外卖订单从平日的 200 多单骤降至 100 单左右,几乎腰斩。有内部消息称,事件发生两天内,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每天减少 100 万元,遭遇成立以来 “最大外部危机”。
为挽回声誉,西贝宣布自 9 月 12 日起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并推出 “罗永浩同款菜单”,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贾国龙还召开覆盖 1.8 万名员工的 “作战大会”,试图稳定局面。但这场自救行动,却因后厨直播暴露更多问题。
镜头中,网友清晰看到西贝后厨的食材多装在密封冷冻袋中,标注 “安徽产手工戗面馒头”“黑龙江速冻油炸茄子” 等字样,保质期普遍长达 12 至 18 个月。一份腌制海鲈鱼的包装显示,食材已提前处理完毕,只需门店简单加热。更令人意外的是,后厨看不到明火,厨师全靠电磁炉加工食材,所谓 “现炒” 不过是将预制食材复热。
媒体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店员口中 “现熬鸡汤”,实际是用天津某食品公司生产的半固体调味料加水冲调,该调料包保质期长达 12 个月。另一家门店的后厨里,厨师向记者展示儿童餐使用的非转基因大豆油时,身后桌面上赫然摆放着两桶转基因大豆油,其中一桶正用于炸制食品。
这些发现让公众联想到当年 “315” 晚会上曝光的预制菜乱象:部分生产车间污水横流,用未经处理的槽头肉(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而槽头肉批发价仅 3 元 / 斤,远低于正常五花肉的 12 元 / 斤,巨大差价让商家铤而走险。虽然西贝未被查出此类问题,但食材的预制属性与高价定位的矛盾愈发突出。
罗永浩在后续直播中晒出的一张价签引发新的热议:西贝门店售卖的 “古法戗面馒头” 每个标价 21 元。他对比举例,北京某米其林两星餐厅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每个售价仅 28 元。“市场经济下定价自由,但一个馒头卖 21 元,实在缺乏基本的价值敬畏”,这番话戳中大众痛点 —— 普通超市的馒头通常 1 元一个,西贝仅凭 “古法” 二字就将价格翻了 21 倍。
面对密集质疑,贾国龙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他坦言 “骂不过罗永浩”,甚至称对方 “天生就会骂人”,这种说辞被认为是无力反驳后的倒打一耙。
于东来站队:口碑受损后的急刹车
就在西贝与罗永浩僵持不下时,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加入让事件增添新的变数。9 月 12 日,于东来在抖音账号发布动态,公开力挺西贝:“哪有什么完美的事儿… 真心感谢西贝、海底捞这些品牌,让我能吃到相对放心又可口的东西。” 他特意将 “西贝”“海底捞”“放心可口” 等词加粗,态度十分明确。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争议。胖东来因高服务质量和诚信经营积累了极高口碑,网友难以理解其为何为深陷信任危机的西贝背书,评论区充斥着 “收了西贝好处吗”“这是要砸自己招牌” 的质疑。更有人翻出此前的 “玉石事件”—— 胖东来虽在相关纠纷中胜诉,但于东来一气之下关闭网站,被央视点名 “企业老板不应情绪化”,如今刚恢复的口碑又面临考验。
舆论压力下,于东来在 9 月 13 日悄悄删除该动态,发布 “回到自己的世界” 后将账号设为私密状态。但风波并未平息,有网友发现他后续又两次发声,先是称 “企业确实有难处,西贝并非恶意隐瞒”,后又试图调和双方矛盾,希望 “罗永浩理解西贝,西贝也反思自身”,但语气已明显收敛。
这场由一顿饭引发的风波,早已超出个人恩怨的范畴。罗永浩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开放后厨却漏洞百出,于东来站队又反悔,每一方的举动都牵动着公众神经。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餐饮企业是否做到了透明化与诚信经营。
北京某餐饮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事件发生后,已有超过 20 家连锁餐饮品牌更新了菜单标注,明确注明食材的预制属性。消费者在某点评平台搜索 “预制菜” 的次数,三天内增长了 30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