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超旺!交大28项科技“绝活”,集中亮相!
9月23日至27日
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
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上海交大坚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组织28项科技成果及概念验证项目
以独立展厅的形式亮相工博会
其中多个项目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展会期间,交大展厅
凭借丰富的产业化项目与前沿技术
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摩、咨询洽谈
人气旺、互动性强、观摩人员多
获得工博会高校展区组委会高度评价
上海交大坚持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组织28项能够展现学校创新策源能力、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以及概念验证项目以独立展厅的方式参展。上海交大参展的项目涵盖了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凸显了高校作为人才和创新资源集中地的优势。多项参展项目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其中获202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2024年度上海交大十大科技进展3项,以及行业协会奖4项。
交大参展项目
部分亮点项目
朱新远团队——
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
高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火箭发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而表面防护技术正是制约火箭安全高频发射的关键瓶颈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教授团队联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历经25年开发新一代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和高效低成本喷涂工艺,主要创新点如下:
一是发现多机理反应相互作用新规律:建立多机理聚合基本方程,进而发展多种杂化聚合新方法,制备特种涂料用连续可调、结构可控的系列功能聚合物,为新一代火箭特种防护涂层新材料创制奠定基础。
二是创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防护涂层新材料:开发复杂异质填料协同防热技术,首创火箭卫星整流罩防热涂层,取代卫星整流罩软木片拼接;开发超支化聚烯烃增韧技术,首创火箭液氧贮箱超低温防护涂层。
三是开发高掺杂涂层自循环高精度喷涂新工艺:基于自循环供料喷涂和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喷涂轨迹自动优化方法,研制可调可控自循环供料系统稳定喷涂技术,解决高填料比涂料喷涂易堵塞、工艺精度差问题,膜厚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高维强团队——
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的实体肿瘤免疫疗法
技术原理示意图
目前临床使用的包括CAR-T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在内的实体瘤免疫疗法都存在着肿瘤浸润低、副作用大、工艺复杂、费用昂贵等问题,导致其在大多数病人中疗效不理想,难以推广。因此,为提高实体瘤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可及性,在上海交大STAR项目及上海市大张江项目支持下,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维强教授团队以间充质干细胞(MSC)为载体,开发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新型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并且不受肿瘤多样化的免疫抑制机制的限制,适用于更大范围的实体瘤患者。
技术原理示意图
赵言正团队——
面向大型钢结构焊接检测维护任务的永磁吸附式爬壁机器人
大型钢结构件的检测与维护作业是保证大型设备平稳运行的基础,是实现高精高效高性能和安全可靠服役的基础性、共性核心问题。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受环境及时间约束,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可靠的检测维护作业要求,制约着我国重大装备与关键大型结构的研制与运维水平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赵言正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合作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提出并建立了基于非接触式永磁爬壁机器人技术的大型钢结构件检测维护作业群体智能化理论与技术,研制了以爬壁机器人为作业平台的清洗、除锈、无损检测、打磨、焊接及涂装系统,相关科研成果已应用于解决水电站压力钢管检测维护、LNG储罐焊缝检测、石化储罐喷砂除锈等大型钢结构件检测维护作业。
欧阳华团队——
航空发动机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
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流动稳定性始终是长期制约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关键难题。围绕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欧阳华研究员团队立足国家重大型号需求,经过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实现了对复杂系统关键现象的多维度、全过程观测与诊断。通过多物理场协同观测与诊断技术,获取关键现象的演化过程,为我国高端动力技术的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白景峰团队——
相控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与系列高端智能装备
团队临床科研应用
传统手术创伤大、放化疗副作用显著的问题长期制约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升。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白景峰教授研究团队,深度融合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产学研医创新体系,依托交大医工交叉平台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攻克相控阵列超声动态聚焦壁垒,与中惠医疗联合打造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相控阵列聚焦超声无创治疗平台,推动肿瘤治疗从“有创开刀”迈向“精准智能无创”的新纪元。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机器人
长期以来,上海交大始终致力于提升科创策源能级,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中主动担当。学校坚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的理念,在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双向发力,通过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此次工博会上,学校展示的成果不仅具有高创新性与高应用性,更已产生显著市场经济价值,在前沿科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满足、人民生命健康维护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是以中国冠名、历史最长的工业展会之一。自1999年创办以来,历经20余年发展,已成为展示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摄影:视觉创意中心 朱晓东
责任编辑:陈煜阳
主编:金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