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跌了才后悔!股票暴跌前,成交量一定有这特征,看懂能躲坑!
2022年那波大跌,我身边很多朋友亏得一塌糊涂,有人从盈利30万变成亏损10万,有人直接把几年的积蓄亏光。但我不仅没亏,还保住了之前赚的15万——不是我运气好,而是我提前看到了“成交量”发出的暴跌信号,及时止盈离场。
说起来,这还要感谢老郑。老郑是我认识的老股民,炒股20年,经历过好几轮牛熊,他常说:“A股里所有的谎言都能藏在K线里,但成交量不会骗人。股票暴跌前,成交量一定会露出马脚,看懂了就能躲过大跌。”
2022年3月,我手里的一只新能源股从30块涨到45块,赚了50%,正犹豫要不要卖的时候,发现成交量出现了“异常”——连续3天成交量放大,股价却不涨反跌。我想起老郑说的话,赶紧以43块的价格卖了。结果没过一周,这只股就从43块跌到28块,我足足避开了35%的跌幅,保住了7.5万利润。
今天就用我和老郑的真实案例,把“股票暴跌前成交量的特征”讲透。新手朋友看完,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慌神,反而能提前离场,保住自己的血汗钱。
一、我曾因忽略“成交量”,10万盈利变5万亏损
在认识老郑之前,我和很多新手一样,只看股价涨跌,从不关注成交量。2021年,我就因为这个坏习惯,把10万盈利变成了5万亏损,现在想起来还后悔。
当时我买了一只消费股,从50块涨到70块,赚了10万,心里别提多得意了。那时候股价还在小幅上涨,我觉得“还能再涨一波”,完全没注意成交量的变化——其实那时候成交量已经开始“异常”:第一天成交量1.2亿,股价70块;第二天成交量1.5亿,股价69块;第三天成交量1.8亿,股价68块。
我当时只觉得“股价小跌很正常,震荡之后还会涨”,没当回事。结果第四天,这只股直接低开5个点,当天就跌了8%,收了一根大阴线。我慌了,想卖却舍不得,总觉得“会反弹”。可反弹没来,股价反而一路下跌,最后跌到55块,我不仅把10万盈利亏光,还倒亏了5万,才不得不割肉离场。
后来我把K线图拿给老郑看,老郑指着成交量说:“你看这里,成交量越放越大,股价却越走越低,这就是典型的‘放量滞涨’,是主力出货的信号,后面肯定要大跌。你当时要是看成交量,就不会亏这么多了。”
二、老郑拆解:股票暴跌前,成交量会出现3个“致命特征”,少一个都要警惕
老郑跟我说,A股里90%的暴跌,在发生前成交量都会出现3个“致命特征”。这3个特征就像“暴跌预警灯”,只要出现,就说明主力在偷偷出货,接下来很可能大跌。新手朋友只要记住这3点,就能避开80%的坑。
1. 特征一:“放量滞涨”——成交量放大,股价却不涨反跌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暴跌特征。正常情况下,成交量放大意味着资金在进场,股价会跟着涨;但“放量滞涨”时,成交量明明比平时大30%以上(甚至翻倍),股价却不涨——要么在原地横盘,要么小幅下跌,这说明主力在“边拉边卖”,用大成交量吸引散户接盘,自己偷偷把筹码抛出去。
老郑给我举了个例子:2021年,他手里的一只科技股从40块涨到60块,涨了50%后,出现了“放量滞涨”——连续4天成交量从1亿放大到2.5亿,股价却从60块跌到58块。老郑一看不对,赶紧以58块的价格卖了,结果这只股后来跌到38块,他保住了20万利润。
“主力出货就像小偷搬家,不会大张旗鼓,只会用‘放量’当幌子,让散户以为还有资金进场,其实他们早就偷偷把东西搬空了。”老郑说。我2021年亏的那只消费股,就是典型的“放量滞涨”,可我当时没看懂,才亏了钱。
2. 特征二:“缩量上涨”——成交量缩小,股价却疯狂上涨
很多新手觉得“缩量上涨”是好事,说明“抛盘少,能继续涨”,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尤其是在股价已经涨了很多(从低点涨50%以上)的高位,“缩量上涨”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成交量支撑,股价就像没根的浮萍,随时可能跌下来。
老郑2022年避开的一只医药股,就是典型的“缩量上涨”。这只股从30块涨到50块,涨了67%,最后几天成交量从1.5亿缩小到0.8亿,股价却还在涨,甚至摸到了52块的新高。身边很多人觉得“还能涨”,纷纷追进去,可老郑却果断卖了。结果没过几天,这只股就从52块跌到35块,追进去的人全被套住,老郑却保住了利润。
“缩量上涨就像用嘴吹气球,吹得越大,越容易破。没有资金进场,股价涨得再高都是假的,一戳就破。”老郑说。2023年,我也遇到过一只缩量上涨的股票,想起老郑的话,赶紧卖了,后来果然跌了,我避开了15%的跌幅。
3. 特征三:“天量天价”——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股价也创历史新高
“天量天价”是最危险的暴跌特征,一旦出现,90%的概率会大跌。这里的“天量”是指成交量创了这只股近几年的新高,“天价”是指股价也创了新高,两者同时出现,说明主力在“最后疯狂出货”——用天价吸引散户追涨,然后用天量把所有筹码抛给散户,自己全身而退。
老郑经历过2015年的牛市,他说当时很多股票都出现了“天量天价”。比如一只券商股,股价从10块涨到40块,成交量从2亿放大到20亿,创了历史新高,股价也创了历史新高。当时很多人觉得“还能涨”,结果没过多久,这只股就从40块跌到15块,套住了一大批人。
2023年,我身边也有朋友踩了这个坑。他买的一只新能源股出现“天量天价”,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股价也到了历史最高点,他觉得“牛市来了,还能涨”,追了进去,结果后来跌了40%,亏了8万。老郑说:“天量天价就像盛宴的最后一道菜,看起来丰盛,其实吃完就要散场了,再不走就会被留在原地买单。”
三、为什么“成交量”能预测暴跌?老郑用“资金逻辑”讲透
很多新手会问:“为什么成交量能预测暴跌?K线不能吗?”老郑跟我说,K线可以做假,主力能通过“做盘”画出好看的K线,骗散户进场;但成交量做不了假——成交量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是所有资金的“脚印”,主力出货一定会留下痕迹,而这个痕迹就藏在成交量里。
他给我举了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你开了一家店,平时每天卖100件衣服,营业额1万。突然有一天,你说卖了500件衣服,营业额却只有8000,这肯定有问题——要么是你在撒谎,要么是你在低价清货。股票里的‘放量滞涨’也是一个道理,成交量变大,股价却不涨,说明主力在‘低价清货’(出货),后面肯定要关门大吉(暴跌)。”
老郑还说,A股的本质是“资金推动”,股价上涨需要资金进场(成交量放大),股价下跌是因为资金离场(成交量异常)。所以,看成交量就是看“资金的动向”——资金在进场,股价就会涨;资金在离场,股价就会跌。而暴跌前的成交量特征,就是资金“大规模离场”的信号。
四、遇到“成交量异常”,该怎么做?2个实用建议,保住本金不亏损
很多新手看到“成交量异常”,要么慌着割肉,要么抱着侥幸心理继续持有,结果不是卖在低点就是亏得更多。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慌,记住老郑教我的2个建议,就能做出正确判断。
1. 建议一:一旦出现“成交量特征”,先“减仓50%”,别犹豫
老郑说,炒股最忌讳“赌”——别赌股价还会涨,也别赌自己能卖在最高点。一旦看到“放量滞涨”“缩量上涨”“天量天价”这3个特征,不管你赚了多少,先减仓50%。这样就算后面股价涨了,你还有一半筹码能赚钱;如果股价跌了,你也保住了一半本金,不会亏太多。
2022年,我手里的一只科技股出现“放量滞涨”,我按照老郑的建议,先减仓50%,剩下的50%继续持有。结果第二天股价就跌了,我赶紧把剩下的50%也卖了,虽然没卖在最高点,但也保住了大部分利润。而我身边的一个朋友,看到成交量异常却不肯减仓,最后亏了10万。
2. 建议二:看“后续2天的走势”,确认信号后再“清仓”
减仓后,别着急清仓,看后续2天的走势。如果后续2天股价继续跌,成交量还是异常,说明暴跌信号是真的,赶紧清仓离场;如果后续2天股价涨了,成交量恢复正常,说明是假信号,可以把减仓的筹码加回来。
比如2023年,我手里的一只消费股出现“缩量上涨”,我先减仓50%。结果第二天股价就跌了,成交量还是很小,我确认是真信号,赶紧清仓,避开了12%的跌幅;而另一只股出现“放量滞涨”,我减仓50%后,第二天股价涨了,成交量也恢复正常,我就把筹码加了回来,最后还赚了8%。
老郑说:“这就像过马路,先看左再看右,确认安全了再走。炒股也是一样,先减仓观察,确认信号了再行动,才不会出错。”
五、总结:成交量是A股里“最诚实的裁判”,看懂它就能躲过大跌
炒股这么多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A股里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可能骗人,但成交量不会。成交量就像“最诚实的裁判”,不管主力怎么伪装,它都会把真实的资金动向告诉你。股票暴跌前的3个成交量特征——放量滞涨、缩量上涨、天量天价,就是裁判发出的“红牌”,提醒你该离场了。
很多散户之所以亏钱,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成交量”这个关键信号,只盯着股价涨跌,被主力的“假动作”骗了。其实只要多花1分钟看成交量,就能避开很多大坑,保住自己的血汗钱。
最后,跟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1. 股票暴跌前,成交量会出现3个特征:放量滞涨(成交量放大、股价不涨)、缩量上涨(成交量缩小、股价上涨)、天量天价(成交量和股价都创历史新高);
2. 成交量之所以能预测暴跌,是因为它不会骗人,是资金动向的真实反映,主力出货一定会留下痕迹;
3. 遇到成交量异常,先减仓50%,再看后续2天走势,确认信号后再清仓,保住本金不亏损。
最后想问大家:你之前有没有遇到过“放量滞涨”“缩量上涨”的情况?当时你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亏过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也可以提出你的疑问,我会尽量回复每一个人。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我还会分享更多散户能看懂的实战技巧,帮你在股市里少吃亏、多赚钱。
对了,还有一个看成交量的“小技巧”——结合“换手率”看,如果成交量放大的同时,换手率超过15%,说明主力出货更坚决,暴跌的概率更大。这个技巧下次我会详细讲,关注我,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