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者进行工作检查的误区

  检查工作,并非简单的走过场。很多管理者之所以检查工作,却没有效果,是因为在检查工作中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随意化:凭感觉,无标准

  有些管理者检查工作特别随意,没有固定的检查节点、明确的检查标准,全靠管理者 “想起什么查什么”。

  没有标准,过于随意,问题就会藏在暗处,得不到解决。

  2.形式化:重形式,轻实效

  有些管理者在检查工作时,浮于形式的,不够深入,解决不了问题。

  其“动作”很标准,开周会听汇报,开月会追进度,但只是去做了这件事,却没有深入探讨做得好不好,如何改进。

  比如:团队的目标没有完成,没有去分析数据报表。目标没有完成,是哪些事情没有做好?该如何调整?也不进一步分析,给出办法。

  3.过度化:捡芝麻,丢西瓜

  检查得太细腻了,甚至干扰到员工正常工作。

  比如,下属写的会议纪要,要逐字检查标点符号;做的活动预算表,核对每个数字的小数点。这纯粹细节上雕花,是没有意义的。

  管理者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查;工作的价值有差异,也不需要事事都查。不会抓重点的检查,是 “捡芝麻丢西瓜” 的无效内耗。

  二、有效的检查方法

  要从以下5个维度开展工作检查:

  1.检查工作状态

  状态,永远是第一位的。状态好,再难的任务也愿意主动攻克;状态差,再简单的工作也会敷衍应付。如果下属状态不对,要及时发现、开导,帮助他快速调整。

  状态是会传染的,一个人情绪不好,状态很差,周围的人是看得见的,逐渐地也会影响到身边人的状态,所以要尽早调整。

  遇到状态差的下属,别急着批评,先了解背后的原因:是生活中遇到问题了?还是遇到了工作卡点?或者是有个人困扰?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2.检查工作方法

  管理者要关注下属做事的思路、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能高效达成目标,而非只看 “做得多不多”“做得快不快”。

  检查方法的核心是 “纠偏思路”。作为管理者,要让下属讲思路、说逻辑,进而判断其方法是否符合目标、是否高效。如果方法有偏差,就及时纠正,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方法错了,再快也只是 “无效忙碌”;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3.检查工作进度

  好的检查,一定要检查进度,要盯紧“关键节点”,确保目标落地。

  所谓关键节点,就是影响目标达成的核心环节;你盯紧关键节点,就能掌控工作全局。

  检查进度,并不是“事事紧盯、天天催进度”,那样会给下属造成过度压力,反而做不好事情。

  检查进度的核心是 “抓重点、控节奏”。 管理者要找出工作中的 关键节点,比如需求确认、方案初稿、核心开发、成果验收,在这些节点上重点检查。要关注进度偏差背后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帮助下属解决。

  4.检查工作流程

  好的业务工作流程,往往是公司业务的放大器,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流程是服务于工作的,如果流程让做事的路径更复杂,让效率更差,那么就要及时优化。真正让工作更高效的流程,才是好流程。

  5.检查工作习惯

  工作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长期绩效。作为管理者,不要只看下属当下的工作怎么样,也要去检查他是否有一个好的工作习惯。

  没有好的习惯,就很容易反复踩坑、难以成长;而好的习惯,则能让下属持续成长。

  有两个要重要的工作习惯,管理者要重点关注:

  第一个,规划习惯。

  做事前,有没有深度思考,时否有 “优先级清单”,是否先做 “重要紧急” 的事情,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二个,复盘的习惯。

  做完事情后,不管是好是坏,你是否总结 “做得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无复盘不成长。复盘这件事,要长期做,坚持做,持续做。

  检查工作习惯,其实是对员工的长期赋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