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炒房团”,不少人先想到温州客商、潮汕老板,可很少有人知道,A股上市公司才是真正的“囤房巨鳄”。巅峰时期,1800多家上市公司手里握着的投资性房地产,总市值高达1.3万亿元,相当于把好几个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房产都包圆了。最近越来越多企业扎堆卖房,这个“最大炒房团”真要清仓走人了?这背后的门道和信号,得跟大家掰扯明白。

1.3万亿房产变现!“最大炒房团”离场藏啥信号?

  先说说这些上市公司当年为啥非要“跨界囤房”。说白了就一个字:赚。前十几年房地产行情火爆,房价几乎是“闭眼涨”,做主业可能一年到头利润才几个点,买套房囤两年转手就能赚翻倍,比辛辛苦苦搞研发、跑市场划算太多。更离谱的是,不少企业主业连年亏损,全靠卖房“续命”——年底业绩不达标?卖两套写字楼;资金周转不开?甩几套住宅,成了名副其实的“靠房保壳”。

  

  那时候“跨界炒房”简直成了风潮,各行各业都来掺和。做医药的企业囤几十套住宅,造汽车的企业买整层写字楼,连搞农业养殖的都跑去一线城市抢商铺。巅峰时期全国有十万多家开发商,比欧美发达国家加起来还多,很多外行企业挤进来根本不是想盖房,就是想趁着行情捞一笔。曹德旺老爷子早说过实话:“有些上市公司不像搞实业的,倒像个房产中介,这哪是办企业该有的样子?”

  

  现在这批企业扎堆卖房,可不是自愿的,更多是“不得不卖”。首先是行情变了,房地产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几年不少城市房价横盘甚至下跌,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去,持有成本却没降——物业费、维修费、银行贷款利息,每一项都是负担,再囤着就是“烫手山芋”。2024年公告卖房的上市公司数量比前几年翻了倍,理由几乎都是“盘活资产、聚焦主业”,说白了就是不想再被房产拖后腿。

  

  监管收紧更是关键推手。从2018年开始,各地陆续暂停向企业销售商品住房,从源头上掐断了企业炒房的路。对已经持有的房产,监管也要求企业如实披露成本和收益,那些靠房产粉饰业绩的企业再也藏不住了。更重要的是,国家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企业再抱着房产不放,不仅不符合政策导向,想融资、扩产都会受影响,等于给自己断了后路。

  

  连一些央企房企都开始“断腕清仓”。就拿中交地产来说,今年直接以1元价格把整个房地产业务甩卖给母公司,接手的却是473亿负债和一堆待收尾的项目,本质就是通过剥离资产“保壳”。要知道,这家企业几年前还喊着“冲千亿规模”的口号,激进拿地把负债率飙到快90%,最后亏得净资产都成了负数。现在格力地产、华远地产也跟着剥离地产业务,国资房企的“退潮”比想象中更坚决。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企业卖房,会不会把房价砸下来?其实不用太担心。这些上市公司卖的大多是写字楼、商铺,还有一些非核心城市的住宅,占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比例不算高,很难掀起大波澜。更关键的是,现在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供需匹配”,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还在,只要不是集中抛售,对普通购房者影响不大。反而企业把房产变现后,把钱投回主业,比如搞技术研发、扩大生产,长远来看对经济更有利。

  

  这个“最大炒房团”离场,藏着两个很重要的信号。一是“房住不炒”是真的落地了。从企业不准买房,到持有房产不赚钱甚至亏钱,炒房的空间被彻底压缩,房地产正在回归“居住属性”,这正是政策想要的结果。二是经济正在“脱虚向实”。企业不再盯着“赚快钱”的房产,转而聚焦主业,说明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在回升,这才是经济长久发展的根本。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事也有实实在在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抛售的写字楼、商铺可能会让商业地产价格更合理,想创业租办公室、开店的成本或许能降点。另一方面,资金回流实体经济,能带动更多就业岗位,相关行业的工资、福利也可能跟着改善。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不再“吸走”过多资金,大家理财时也能有更多选择,不用再一门心思盯着买房。

  

  不过也得看清,“清仓”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企业手里的房产是早年低价买的,现在即便降价卖也有利润,不会急着“甩卖”;还有些企业只是卖掉非核心资产,保留了自用或核心地段的房产,算不上彻底离场。但不管怎么说,趋势已经很明确:靠炒房赚钱的时代过去了,踏踏实实干主业才是正道。

  

  从1.3万亿囤房到扎堆卖房,这个“最大炒房团”的转向,其实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当企业不再沉迷“赚快钱”,当房地产回归居住本质,经济发展才能更扎实、更有后劲。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个信号,就知道该把精力放在哪里——不管是工作还是理财,跟着“脱虚向实”的节奏走,大概率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