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暴跌90%”几乎是“垃圾股”的标签,多数人避之不及。但最近有只这样的股票,却出现在了知名牛散的持仓名单里——从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能看到,某牛散在去年二季度就开始建仓,到今年一季度持仓比例已达3.2%,期间股价虽有波动,但始终没减仓。

  

  很多人好奇,这是牛散在赌运气吗?其实不然。结合公司最新公告、行业政策以及财务数据来看,这只股票背后藏着3个实打实的支撑点,每一个都有明确的信息可查,并非凭空炒作。

  

  一、行业踩中政策风口,转型业务有明确落地进展

  

  这只股票的母公司原本做传统制造业,过去几年因为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业绩持续亏损,股价才一路跌去90%。但从2024年开始,公司明确转型到“新能源配套材料”领域,刚好赶上了政策红利。

  

  202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新能源产业链配套材料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配套关键材料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对具备转型条件的传统制造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而这家公司转型的正是规划里提到的“锂电池负极辅助材料”,属于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更关键的是,转型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根据公司2025年3月发布的《项目进展公告》,其新建的年产2万吨负极辅助材料生产线,已于今年2月底正式投产,目前产能利用率已达60%,且已和两家头部锂电池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协议期3年,预计每年能带来4.5亿元营收——这个数字,相当于公司2023年全年营收的1.8倍。

  

  从行业数据看,2025年1-4月国内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8%,负极辅助材料需求缺口达15%,这意味着公司的新业务不仅有政策支持,还有真实的市场需求支撑,不是“蹭概念”。

  

  二、财务数据从“亏转盈”,核心盈利指标持续改善

  

  判断一只股票是不是“真反转”,财务数据是硬指标。这只公司的财报,从202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且不是靠“卖资产、拿补贴”的短期操作。

  

  先看核心盈利指标: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12.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转型业务(新能源材料)营收占比达38%,而2023年这一比例还不到5%;扣非净利润(去掉政府补贴、资产处置等偶然收入后的净利润)从2023年的亏损1.2亿元,转为盈利8200万元,这是公司近6年来首次扣非净利润转正。

  

  2025年一季报数据更亮眼:营收3.5亿元,同比增长52%,扣非净利润2500万元,同比增长68%,而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1亿元,是2023年全年的2.3倍——现金流充足,说明公司赚的是“真钱”,不是账面上的利润。

  

  背后的原因也很清晰:一方面,新投产的新能源材料业务毛利率达32%,远高于传统业务15%的毛利率,拉高了整体盈利水平;另一方面,2024年以来,公司传统业务通过优化产能、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毛利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从“拖后腿”变成了“稳基本盘”。

  

  对比同行业其他转型企业,这家公司的盈利改善速度更快——比如同样做传统制造转型新能源材料的某企业,从投产到实现扣非盈利用了18个月,而这家公司只用了10个月,效率更优。

  

  三、牛散持仓“长期化”,过往风格偏向“价值挖掘”

  

  很多人觉得“牛散买垃圾股就是赌重组、赌炒作”,但从这位建仓的牛散过往操作来看,他的风格更偏向“长期持有困境反转股”,不是短期投机。

  

  从公开信息能查到,这位牛散在A股市场活跃了12年,过往持仓的15家公司中,有11家是“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型企业,且平均持有时间达2.5年,不是“快进快出”。比如2020年他持仓的某家电企业,当时也是因为业绩亏损股价暴跌70%,但他看到公司在智能家居领域的转型布局,持续持有3年,直到2023年公司业绩稳定盈利后才逐步退出,期间股价上涨2.3倍。

  

  再看这次的持仓节奏:他首次建仓是在2024年二季度,当时公司刚宣布转型计划,股价还在底部(较历史高点跌85%),之后在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以及2025年一季度,分三次加仓,每次加仓都在公司发布“转型项目进展”“签订供货协议”等利好公告之前——这说明他的持仓不是“跟风追高”,而是提前研究了公司的转型逻辑,等到业务落地后再逐步加仓,属于“有研究支撑的布局”。

  

  从上市公司股东结构看,除了这位牛散,2025年一季度还有两家公募基金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仓2.8%,这也从侧面说明,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关注这只股票的转型价值,不是牛散“孤军奋战”。

  

  关键提醒:不是所有“暴跌股”都能抄底,要区分“真反转”和“假概念”

  

  虽然这只股票有上述3个支撑点,但必须明确:不是所有暴跌90%的“垃圾股”都有反转机会,很多股票暴跌后依然是“真垃圾”,比如没有实质业务转型、财务数据持续恶化、靠造假粉饰业绩的公司,盲目抄底只会踩坑。

  

  判断一只“暴跌股”是否有反转潜力,至少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转型业务要符合行业政策方向,且有明确的落地进展(比如项目投产、订单签订),不是“画饼”;第二,财务数据要持续改善,尤其是扣非净利润、经营现金流这些核心指标,要能证明盈利是“可持续的”;第三,机构或牛散的持仓要“有逻辑”,不是短期炒作,比如持仓时间长、加仓节奏和业务进展匹配。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要看到“牛散持仓”就跟风买入,最好先研究公司的公告、行业政策,搞清楚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决策——投资没有“稳赚不赔”,只有“基于逻辑的理性判断”。

  

  从这只股票的案例能看出,市场对“垃圾股”的定价,正在从“单纯看跌幅”转向“看实质价值”。只要公司能找到正确的转型方向、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就算跌得再多,也会被理性的投资者发现价值;反之,靠概念炒作的股票,就算短期涨得再高,最终还是会回归基本面。

  

从9年暴跌90%的“垃圾股”被牛散盯上,不是赌运气 这3点才是关键

  #牛散持仓逻辑 #垃圾股反转信号 #2025新能源材料政策 #A股价值投资